雕版印刷技艺始于隋代,行于唐代。精于宋人,盛于明清。宋代毕昇在此基础上发明了活字印刷,但雕版印刷并没有被活字印刷完全替代,在古代中国印刷业中仍占据重要的地位。
隋代印刷实物尚未见流传。尚存最早的印刷品,为西安唐墓出土的印刷品《陀罗尼经》。敦煌藏经洞所出的《金刚经》,为公元868年(唐咸通九年)刻印。唐代诗人元稹为白居易诗集作序,谈到白居易的诗作通过“模勒”广泛流传。从当时的文献来看,唐代扬州雕版印刷兴盛。
五代十国时,印刷地域有所扩大,品种增多,最突出的是政府开始在国子监组织编印儒家经典 。
宋代,中国印刷勃兴时代,当时,扬州处于南北军事对峙的前沿,战火不断,缺乏刻板印书的社会环境。宋代扬州的雕版印刷也与其地位不相称。
元代,经济文化还未恢复,战事又起,扬州刻社也仅有零星延续。
明代,随着经济与文化的逐渐恢复,雕版印刷也得到发展。到明代中后期,官、私刻书业都有较大发展。沈括《梦溪笔谈》,由扬州州学教授汤修年主持刻印,成为该书以后各种刊印本的祖本。
清代,扬州雕版印刷发展的极盛时期。官刻、坊刻、家刻林立,刻工遍布全国,刻书业空前繁荣跃居中国刻 书名区之列。清代扬州官刻规模远胜前代。清代设立了专业刻书机构,集中人力、财力从事刻印。扬州诗局、扬州书局、淮南书局的先后建立及其辉煌的业绩,对扬州雕版印刷也起了巨大的激励和推动作用。
清代扬州刻经,有江北刻经处,在江都砖桥法藏(清同治五年创办),所刻佛经,校刻认真,刻书工整,远销海内外,被学术界称为扬州刻本”砖桥刻本”。刻印经籍达千卷以上。
1958年,散落于扬州周边地区的刻书艺人集中于扬州,从事古板修补工作,并新刻一部分版本。为使这一古老刻印工艺不致失传,当年成立了广陵刻印社,承担古板片的征集、收藏、整理、保护等工作,并从事古籍的整理和出版。1962年起汇集了江、浙、皖一带古版片约20余万片,进行统一修缮、保护。“文革大革命”期间中断。1978年恢复并定名为江苏广陵古籍刻印社,1999年更名为“广陵书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