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全壳内置换料水箱过滤器系统》通过将传统的过滤器单级过滤改为三级过滤,在内置换料水箱(IRWST)处设置了三级过滤器,在事故工况下拦截碎渣,对IRWST收集到的水进行精细过滤,以确保进入安全壳喷淋系统(CSP)及安全注入系统(RSI)的水不会引起CSP系统喷淋环管上的喷嘴的堵塞以及在RSI系统再循环阶段对燃料棒支撑隔栅的堵塞。
如图2所示,《安全壳内置换料水箱过滤器系统》提供的安全壳内置换料水箱过滤器系统,包括设置在内置换料水箱上层楼板的孔洞7上方的碎渣拦污栅4,在所述上层楼板的孔洞7下方的内置换料水箱内设置碎渣滞留篮5,碎渣滞留篮5上部开口高度高于内置换料水箱中液体的最高液面,开口对准内置换料水箱的上层楼板孔洞7;在内置换料水箱内,碎渣滞留篮5与泵吸入口过滤器6独立设置,或者将碎渣滞留篮5与泵吸入口过滤器6采用固定装置连接;碎渣拦污栅4、碎渣滞留篮5、泵吸入口过滤器6形成三级过滤系统。
为了增大碎渣拦污栅4的拦截面积,《安全壳内置换料水箱过滤器系统》将碎渣拦污栅设计为波浪式曲面结构,如图3所示。为了增大碎渣拦污栅的结构强度,在碎渣拦污栅4的底部设计中增加加强筋,同时可防止拦污栅脱落至内置换料水箱中。碎渣拦污栅的具体介绍可以参照申请人同期申请的专利《内置换料水箱的大碎渣拦污栅》。
碎渣滞留篮5固定设置在内置换料水箱内,碎渣滞留篮5的高度高于内置换料水箱中液体的最高液面,碎渣滞留篮5的开口对准内置换料水箱的上层楼板孔洞3,如图2所示。内置换料水箱的上层楼板具有若干孔洞7,在孔洞7的下方设置滞留篮5。碎渣滞留篮5的结构如图4所示,碎渣滞留篮5应具有能够接受来自上游的所有水流及碎渣的开口面积;为防止碎渣遗漏在碎渣滞留篮外,必要时可以在碎渣滞留篮5的开口处周围设置碎渣收集板;碎渣滞留篮5还包括起承重作用的加强筋,保证碎渣滞留篮1具有足够的强度在贮存碎渣的同时承受水流的冲击。碎渣滞留篮的具体介绍可以参照申请人同期申请的专利《一种用于拦截并贮存碎渣的装置》。
泵吸入口过滤器包括若干个沿安全壳内置换料水箱环形区布置的过滤模块,在安全系统泵吸入口的四边设置基座,过滤模块固定在基座上。泵吸入口过滤器设置使用模块化设计,每个过滤器组件由数十组过滤模块连接而成。根据上游分析碎渣量导致的过滤器压降需确保吸入口下游系统泵的净正吸入压头要求。过滤器将长期淹没于内置换料水箱水中,过滤器组件可灵活布置。
如图5所示,所述每个过滤模块9包括设置在安全系统泵吸入口地坑上方的汇流箱11,汇流箱11沿环形区10的两侧连接汇流筒道12,汇流筒道12上设有过滤组件13,过滤组件13采用板片状或柱状结构,在板片上或柱面上设有用于过滤碎渣的过滤孔。
为了避免过滤面积过大而受到布置空间及占地面积的限制,可通过同一系列的安注安喷系统共用某些过滤模块组件,以满足过滤面积的要求。
位于安全系统泵吸入口地坑8上方的汇流箱11是正方体或长方体结构,便于进行与地面或墙面的固定连接。与地面和墙面的固定连接要保证密封,避免大的碎渣及颗粒进入安全系统泵吸入口。汇流箱11沿环形区两侧连接汇流筒道12。汇流箱的组合面基本为实体钢板,必要时加排气孔或排气导管。
汇流筒道12为从地坑汇流箱向外延伸的流体汇集部件。汇流筒道12横截面可以为圆形、椭圆形、正方形、多边形或长方形等适用形状。汇流筒道12的基本组合面为实体钢板。对于需要安装过滤组件13的位置进行必要的开孔设计。汇流筒道12除与地面连接的区域外,均可以适当安装过滤组件13。过滤组件13与汇流筒道12的连接方式可以为上装式、上侧装式、三侧装式、环绕式等多种类似形式。
汇流筒道12、汇流箱11与过滤组件13的各零部件之间的连接采用螺栓连接形式,避免因为焊接连接而产生热变形,影响结构的稳定性和坚固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