钢渣矿渣水泥的发展基于碱矿渣水泥与钢渣石膏水泥两个方面。碱矿渣水泥是前苏联的乌克兰基辅建筑工程学院于1957年提出的,它用碱金属化合物与矿渣相混合而成。这种方法是模仿天然沸石的形成过程,即类似于地球表层中矿物的形成,如沸石、云母、水合云母等。地球表层主要由基于钙—钠—钾—铝硅酸盐形成的岩石矿物组成,它们非常稳定,具有强抗腐能力。前苏联于1960年开始了碱矿渣水泥及其混凝土的中间试验,并在1964年开始工业化生产,1977~1979年间实现了碱矿渣水泥生产及性能检验的标准化。研究表明:可溶性的碱金属化合物(苛性钠、非硅酸盐、硅酸盐和铝酸盐)以及不含钙的铝硅酸盐系统(特定的矿渣和火山灰、烧岩石、烧粘土)和钙胶凝系统(石灰、硅酸盐和铝硅酸盐水泥,高炉矿渣及高钙火山灰、钢渣)都可以形成水泥胶凝体系,它在水里、自然条件及蒸养、蒸压下都可以凝结与硬化。这样就扩大了碱矿渣水泥的原料范围,粉煤灰、炉渣、磷渣、钢渣等许多工业废渣都可以加以利用,即凡天然或人工的铝硅酸盐原料,在强碱作用下能水解成稳定水化物的,原则上都可以作为碱激发的原料。当碱、矿渣两组份配合时称为碱矿渣水泥,当碱与更多的原料配合时则称为碱激发多组份水泥。而上述的胶凝系统中因为都含有碱金属组份,因而可以统称为碱胶凝材料。钢渣石膏水泥则最早出现在我国,这种20世纪60年代出现的两组份水泥虽然有一定机械强度,但水化速度慢,早期强度低,凝结时间长,且钢渣中的游离氧化钙易导致水泥的安定性不良。70年代初期,在上述水泥中加入了矿渣,解决了安定性问题,并提高了后期强度,但早期强度低、凝结缓慢的问题仍未解决。70年代后期,又在钢渣、矿渣、石膏体系中加入了少量硅酸盐水泥熟料,提高了水泥的早期强度,统筹了其凝结时间,使得该水泥有了较大的发展。从80年代后期,研究人员结合碱胶凝材料的理论,在石膏、熟料两种激发剂的基础上,又引入了碱金属化物,即用硫酸钙、氢氧化钙、氢氧化钠(钾)进行联合激发,取得了良好的结果,并降低了熟料用量。进入90年代,由于激发剂技术的发展,即使不用熟料,也能使钢渣矿渣水泥获得良好的性能,使这类水泥发展到了一个新阶段。也即碱胶凝材料的物理化学基础理论,赋予了钢渣矿渣水泥新的生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