造价通

反馈
取消

热门搜词

造价通

取消 发送 反馈意见

齐国古城排水道口简介

2022/07/13186 作者:佚名
导读:总面积15.5平方公里的齐国古城,东临淄河,西靠系水,东西两面城墙即以两道河岸为基础建起,淄河与系水就成了两道天然的护城河,齐人的聪明与智慧由此可见一斑。 又在南、北城墙外挖筑人工护城壕沟,使之与淄河系水相互沟通,形成了四面碧水绕城的外部排水护城网。同时根据南高北低的自然地势,在修建城池时周密设计和科学安排了排水道口,以及时排泄自然降水和城内生活废水。现已探明齐故城有3大排水系统,4处排水道口。

总面积15.5平方公里的齐国古城,东临淄河,西靠系水,东西两面城墙即以两道河岸为基础建起,淄河与系水就成了两道天然的护城河,齐人的聪明与智慧由此可见一斑。

又在南、北城墙外挖筑人工护城壕沟,使之与淄河系水相互沟通,形成了四面碧水绕城的外部排水护城网。同时根据南高北低的自然地势,在修建城池时周密设计和科学安排了排水道口,以及时排泄自然降水和城内生活废水。现已探明齐故城有3大排水系统,4处排水道口。

一号排水系统在小城西北部宫殿区中心部位,全长约700米,宽20米,深3米,起于桓公台东南方,经桓公台东、北部往西,穿过西城墙下排水道口注入系水。

二号排水系统在大城西北部,由两条不同走向的排水沟组成。其中南北向的一条,全长2800米,宽20米,深3米,南起小城东北角,与小城东墙和北墙外护城河相接,向北顺势直通大城北墙西部的2号排水道口,注入北墙外护城壕。

另一条东西向排水沟,长约1000米,宽20米,系南北向排水沟北段向西分出的一条支流,通过大城西墙北部3号排水道口注入系水。这一排水系统承担着大城内绝大多数积水与废水的排泄任务。增设的一个排水道口意义重大,可以在天降暴雨积水骤增时,迅速排泄出去。

三号排水系统长约800米,止于大城东墙北段的四号排水道口,向东注入淄河。上述排水系统在城内都走明渠,只有排水道口从城墙下穿过,与城外护城壕沟相接。

20世纪70年代末,齐国古城遗址博物馆会同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发掘清理了位于大城西墙北段的3号排水道口,由此发现了一处巧夺天工的建筑设计,被誉为同期城郭排水设施建筑史上国内仅有、世界罕见的杰作。这一排水道口东西长42米,南北宽7~10米,深3米左右,由进水道、过水道和出水道三部分构成。进水道为排水道口的东段,东端略超出城墙,与城内排水沟连接,呈西窄东宽的喇叭口形。

南北两壁全用石块垒砌,其中南壁长9.5米,比北壁略短。这其中的原由,主要是水流自东南方向而来,直冲水道北壁,所以多以石块砌壁对付水流的冲刷。排水道口的底部铺有上下两层石块,下层排列无序,上层石块砌作5条小渠,恰与过水道上进水口的5个进水口一一对应。

过水道分别与进水道、出水道连接,长16.7米,宽7米,高2.8米,南北两壁均以石块砌成,底部铺石块,顶部亦用石块覆盖,进水口、出水口均用石块筑成。

进水口平面呈倒梯形,上面的15个方形水孔分上、中、下三层排列。水孔一般高50厘米、宽40厘米,因石块不够规整导致了水孔大小的不尽一致。出水口的形状和结构与进水口大体相似,但由于内部石块交错排列组成网状,水可以分层从孔内石块间隙中跌宕流出,敌人却不能从水孔中进入城内。出水孔设计3层,冬春枯水期只下层排水口就可以满足需要;

当夏秋季丰水期一到,中上两层排水孔就会随着水势涨落而发挥调节作用,即使大雨积洪,也不至于造成水灾。据勘察分析,这一排水道口是与西面城墙同时修建的,并且使用了相当长的历史时期,直到临淄告别作为齐国都城的辉煌而成为一般县治,随着岁月的流逝和旧城的荒芜,这一排水道口逐渐淤塞,结束了它的历史使命。

临淄齐古城完备的排水设施,使城内积水可顺利排除,又有城边两条自然河流作调剂,城池内外互通有无,旱季不致干涸,雨季又可免受洪涝之苦,从而确保国家统治中心的安然无恙。

尤其三号排水系统的设计,把天然河流、人工护城壕沟与城内排水系统有机结合,结构严谨,构筑坚固,既可泄水,又可御敌,为世界同期排水建筑史上所罕见,愈发显示出东方大国建筑设计师的匠心独具。

*文章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造价通立场,除来源是“造价通”外。
关注微信公众号造价通(zjtcn_Largedata),获取建设行业第一手资讯

热门推荐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