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适用范围
本规程是适用于海绵城市建设透水铺装工程施工质量竣工验收的标准,包括新建、扩建和改建的建筑小区、公园园路、广场、人行道、停车场透水铺装。
2技术要求
1)透水路面目前分为透水砖路面、透水混凝土路面、透水聚合物砂浆路面和透水沥青路面。都应符合人行道、广场、园路、停车场、建筑小区等透水铺装。满足透水、透气、平整防滑、耐磨、排水等要求。
该工程施工应由有资质单位进行,针对某一项工程应编制施工方案,(含验收方案),该项工程验收是在施工、监理单位组织的验收合格的基础上进行。
2)透水砖路面
(1)透水砖包括:透水路面砖、透水路面版、陶瓷透水砖、砂基透水砖等板块状透水面层材料。上述各种透水砖应符合相关的标准要求。
(2)透水砖路面结构为:土基—透水底基层(垫层)透水砖透水系数1.0×10-3mm/s,土基透水系数为1.0×10-3mm/s,透水基层—透水找平层—透水砖面层。
(3)透水砖路面工程以20000m2为一个检验批。
(4)透水砖路面施工允许偏差及表面坡度应符合本规程和设计要求。
(5)透水砖路面面层检查数量和合格标准值应符合本规程的规定。
3)透水水泥混凝土路面
(1)透水混凝土路面包括普通透水水泥混凝土、透水彩色混凝土、透水压痕混凝土、透水再生集料混凝土等。
(2)透水水泥混凝土路面分为:全透水水泥混凝土和半透水水泥混凝土。其全透水结构为:
路基—级配砂砾、级配碎石及级配砾石基层—多孔隙水泥混凝土稳定碎石基层—透水水泥混凝土面层。
半透水结构为:
路基—稳定土类基层—混凝土基层—透水水泥混凝土面层。
(3)透水水泥混凝土强度等级基层应为C20以上,面层应为C30以上,厚度要求见下表:
透水水泥混凝土路面厚度要求
类别 人行道 停车场 小区车行道 透水系数mm/s 孔隙率% 抗冻性
透水水泥混凝土厚度(mm) 30~50 40~50 60~80 1~4.5 10~25 D50~D100
(4) 透水水泥混凝土路面所用的材料包括外加剂、水及辅料应符合国家标准。
(5)透水水泥混凝土强度以同一配合比每100m3为一个检验批,透水系数每500m2抽检一点,透水水泥混凝土抗冻性为100m2抽检一点,不得小于D50
(6) 透水水泥混凝土路面允许偏差应符合本规程和设计要求。
4)透水聚合物砂浆路面(透水彩色砂浆路面)
(1)透水彩色砂浆路面是以水泥和聚合物(改性环氧树脂、聚氨酯、聚氨酯-丙烯酸等)配合彩砂和矿物颜料构成透水面层。各类彩色砂浆路面性能应符合本规程、设计和工程要求,可做成各种透水艺术路面。
(2)透水彩色路面中主要成分是采矿,除应符合《建筑用砂》GB/T14684规定外还应符合本规程的规定。
(3)透水彩色路面构造为:土基—透水底基层—透水基层—透水水泥混凝土—透水彩砂面层。
(4)透水彩砂路面通常用人行步道,其面层强度不应小于M20,视设计和工程要求而定,面层厚度50mm~100mm.铺摊后,经碾压、找平后,喷涂保护罩面剂。
(5)透水彩砂路面透水系数为2~7 1.0×10-2,抗压强度、面层厚度、面层与基层粘结强度等项目做为主控项目进行把关,按检验批进行抽查检验。同一工程,同一强度,同一配比,同一材料和同一施工条件。
(6)透水彩砂路面允许偏差应符合按本规程和设计要求。
5)透水沥青混凝土地面
(1)透水沥青混凝土路面本规程规范的是用于轻载的路面如:人行道、园路、小区道路、广场、停车场等,包括Ш型沥青路面和透水彩色沥青混凝土路面。该类路面所用的原材料应符合相关标准的规定。
(2)透水沥青混凝土路面构造为:
路基—反渗隔离层—透水垫层—透水基层—透水沥青面层。
(3)透水沥青路面所用的高粘度改性沥青、混合料及粗集料应符合本规程和相关标准要求。
(4)透水沥青路面涉及到材料种类较多,其抽查应符合本规程的规定。透水沥青混凝土路面面层渗透系数应大于7×10-4mm/s,防滑性BPN≥70,面层允许偏差为 10mm~-5mm。
(5)透水沥青地面配合比设计、强度、孔隙率应符合现行行业标准《透水水泥混凝土路面技术要求》CJJ/T135的规定。
(6)透水沥青路面面层允许偏差应符合本规程和设计要求。
6)透水地面工程师一项分部工程,其质量检验和验收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建筑工程施工质量验收统一标准》GB50300的规定进行。
透水路面工程验收程序是:第一步在施工单位自检合格的基础上进行。第二步在监理单位和施工工程单位共同组织下,按检验批,检验和判定,该检验批是否合格,第三步进行分项工程验收,第四步进行分部工程质量验收,验收人员由总监理师、建设单位和施工单位负责人审查全部质量文件和包括安全、环境、节能及透水路面功能(如透水系数)以及路面外观质量,均应符合设计和工程要求。接下进行单位工程验收,所有相关工程的质量文件全部验收合格,对不合格的进行返工,维修。并最后确定合格。
单位工程质量合格后,建设单位将工程验收竣工报告和相关文件报主管部门备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