造价通

反馈
取消

热门搜词

造价通

取消 发送 反馈意见

塞贝克效应热电现象

2022/07/15324 作者:佚名
导读:温差电效应是由于不同种类固体的相互接触而发生的热电现象。它主要有三种效应:塞贝克(Seebeck)效应、帕尔贴(Peltier)效应与汤姆逊(Thomson)效应。 ⑴塞贝克效应 若将导体(或半导体)A和B的两端相互紧密接触组成环路,若在两联接处保持不同温度T1与T2,则在环路中将由于温度差而产生温差电动势。在环路中流过的电流称为温差电流,这种由两种物理性质均匀的导体(或半导体)组成的上述装置称为

温差电效应是由于不同种类固体的相互接触而发生的热电现象。它主要有三种效应:塞贝克(Seebeck)效应、帕尔贴(Peltier)效应与汤姆逊(Thomson)效应。

⑴塞贝克效应 若将导体(或半导体)A和B的两端相互紧密接触组成环路,若在两联接处保持不同温度T1与T2,则在环路中将由于温度差而产生温差电动势。在环路中流过的电流称为温差电流,这种由两种物理性质均匀的导体(或半导体)组成的上述装置称为温差电偶(或热电偶),这是法国科学家塞贝克1821年发现的。后来发现,温差电动势还有如下两个基本性质:①中间温度规律,即温差电动势仅与两结点温度有关,与两结点之间导线的温度无关。②中间金属规律,即由A、B导体接触形成的温差电动势与两结点间是否接入第三种金属C无关。只要两结点温度T1、T2相等,则两结点间的温差电动势也相等。正是由于①、②这两点性质,温差电现象如今才会被广泛应用。

⑵帕尔贴(Peltier)效应 1834年帕尔贴发现,电流通过不同金属的结点时,在结点处有吸放热量Qp的现象。吸热还是放热由电流方向确定,Qp称为帕尔贴热。其产生的速率与所通过的电流强度成正比,即

其中Π12称帕尔贴系数,其大小等于在结点上每通过单位电流时所吸放的热量。电流通过两种不同金属构成的结点时会吸放热的原因是在结点处集结了一个帕尔贴电动热,帕尔贴热正是这电动势对电流做正功或负功时所吸放的热量。考虑到不同的金属具有不同的电子浓度和费米能EF,两金属接触后在结点处要引起不等量的电子扩散,致使在结点处两金属间建立了电场,因而建立了电势差(当然,上述解释仅考虑了产生温差电现象的某一方面因素,实际情况要复杂得多)。由此可见,帕尔贴电动势应是温度的函数,不同结的帕尔贴电动势对温度的依赖关系也可不同。上述观点也能用来解释当电流反向时,两结对帕尔贴热的吸放应倒过来,因而是可逆的。一般金属结的帕尔贴电势为μV量级,而半导体结可比它大数个量级。

⑶汤姆孙效应 1856年W·汤姆孙(即开尔文)用热力学分析了塞贝克效应和佩尔捷效应后预言还应有第三种温差电现象存在。后来有人从实验上发现,如果在存在有温度梯度的均匀导体中通过电流时,导体中除了产生不可逆的焦耳热外,还要吸收或放出一定的热量,这一现象定名为汤姆孙效应,所吸放的热量称为汤姆孙热。汤姆孙热与佩尔捷热的区别是,前者是沿导体(或半导体)作分布式吸放热,后者在结点上吸放热。汤姆孙热也是可逆的,但测量汤姆孙热比测量佩尔捷热困难得多,因为要把汤姆孙热与焦耳热区分开来较为困难。

⑷温差发电器 温差电现象主要应用在温度测量、温差发电器与温差电制冷三方面。

温差发电是利用塞贝克效应把热能转化为电能。当一对温差电偶的两结处于不同温度时,热电偶两端的温差电动势就可作为电源。常用的是半导体温差热电偶;这是一个由一组半导体温差电偶经串联和并联制成的直流发电装置。每个热电偶由一N型半导体和一P型半导体串联而成,两者联接着的一端和高温热源接触,而N型和P型半导体的非结端通过导线均与低温热源接触,由于热端与冷端间有温度差存在,使P的冷端有负电荷积累而成为发电器的阴极;N的冷端有正电荷积累而成为阳极。若与外电路相联就有电流流过。这种发电器效率不大,为了能得到较大的功率输出,实用上常把很多对温差电偶串、并联成温差电堆。

⑸温差电制冷器 根据佩尔捷效应,若在温差电材料组成的电路中接入一电源,则一个结点会放出热量,另一结点会吸收热量。若放热结点保持一定温度,另一结点会开始冷却,从而产生制冷效果。半导体温差电制冷器也是由一系列半导体温差电偶串、并联而成。温差电制冷由于体积十分小,没有可动部分(因而没有噪音),运行安全故障少,并且可以调节电流来正确控制温度。它可应用于潜艇、精密仪器的恒温槽、小型仪器的降温、血浆的储存和运输等场合 。

*文章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造价通立场,除来源是“造价通”外。
关注微信公众号造价通(zjtcn_Largedata),获取建设行业第一手资讯

热门推荐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