造价通

反馈
取消

热门搜词

造价通

取消 发送 反馈意见

纪念建筑当代纪念建筑

2022/07/15582 作者:佚名
导读:大屠杀纪念碑林 综观国外新近建成或者竞标成功的一些纪念性建筑,可以发现其设计的意念大多渐渐从对战争的颂扬转为纪念无数逝去的生命,而在设计手法上,也呈现出"不平衡、破碎、数字、平静"等特质共构的现象。 现时正在兴建的大型纪念建筑是位于德国柏林市中心的"大屠杀纪念碑林"。这一耗资据称达2600万欧元的纪念建筑,由美国建筑师彼得·艾森曼设计,旨在纪念600万二战中死难的犹太人。"大屠杀纪念碑林"是由27

大屠杀纪念碑林 大屠杀纪念碑林

综观国外新近建成或者竞标成功的一些纪念性建筑,可以发现其设计的意念大多渐渐从对战争的颂扬转为纪念无数逝去的生命,而在设计手法上,也呈现出"不平衡、破碎、数字、平静"等特质共构的现象。

现时正在兴建的大型纪念建筑是位于德国柏林市中心的"大屠杀纪念碑林"。这一耗资据称达2600万欧元的纪念建筑,由美国建筑师彼得·艾森曼设计,旨在纪念600万二战中死难的犹太人。"大屠杀纪念碑林"是由2752根长短不一的灰色混凝土碑柱组成,碑柱的高度从0.5米到4.5米不等,远观如一片迷宫,近看则仿如一大片墓地。身为犹太人的后裔,艾森曼所追求的"墓地效果",采取哲学意境,以数字作为纪念手段,让观者在一片清肃气氛中仿佛回到奥斯维辛集中营,体验犹太受难者的苦难。在碑林的底下,是一座1500平方米的地下"信息中心",人们可以通过先进的多媒体,回顾二战期间纳粹德国针对犹太民族的血腥屠杀。

同样在柏林,同样为纪念犹太人的建筑,早已建成的柏林犹太博物馆每日观者如潮。它历经10年才得以建成,由成功中标纽约新世贸中心重建方案的美籍建筑师李伯斯金(Daniel Libeskind)于1988年设计。当时李伯斯金觉得有一种使命的驱策,恍如灵怪驱使设计出惊世骇俗的作品。与艾森曼一样,他也是曾经深受迫害的犹太人的后裔。

柏林犹太博物馆被誉为柏林最不平凡也最有张力的一栋建筑,有着非凡的影响力。1999年博物馆完成时,在内部尚未开始任何展览的空无状态下,2年内就吸引了超过30万人次的朝圣者。

它整体造型看上去有点像纳粹时期强迫犹太人戴上的六角星标志,而这个爆裂残断的大卫星,他解释一方面是具体的物象,另一方面显现强烈的象征意义:犹太人和文化的被摧毁。

"不平衡、破碎、数字、平静"等特质在柏林犹太博物馆均有体现。它没有专门设计的入口,参观者必须要从另外的旧博物馆--巴洛克红顶古典建筑的正门进入,再由通往地底的楼梯、隧道到达犹太博物馆。在建筑所构筑的奇异空间之中,有三条线贯穿其中。一条通往以锐角歪斜组合的展览空间,黑色部分为核心的封闭天井,白色部分为展览空间。另一条轴线通往室外的霍夫曼公园,由倾斜的不垂直于地面的49根混凝土方柱组成,步入其中,由于斜坡地面及不垂直的空间感觉,使人感到头昏目眩,步履艰难。49根柱子中,其中48根(这个数字代表以色列建国的年代)柱内填进柏林的土,最中间一根则填入来自耶路撒冷的土壤,上方种着细叶的油柳。每根柱子顶上种植一棵树木,表示犹太人生根于国外,充满着新生的希望。第三条轴线直通神圣塔,是一个高二十多米的黑色烟囱式的空间,里面仅有的光线和可听到的人声、车声,只从有限的缝隙透进来,那种只能感受却无法参与外界生活的被隔离、被世上排除的体验,是这个"空"间最强烈的效应。

二战纪念广场位于华盛顿纪念碑和林肯纪念堂之间,是一块占地约3公顷的椭圆形花岗岩平台。这一纪念广场的特色在于区隔为欧洲区、亚洲区、太平洋区与美国本土区。在美国本土区,56根花岗岩柱子环绕一个池塘,分别代表二战时期美国的各个州及所属领地。两个相对而立的拱形门分别刻着"太平洋"和"大西洋"字样,代表第二次世界大战的两个战区。一面石墙上雕刻着4000颗金色星星,代表着40多万美国阵亡将士。有人不留情地批评,这些纪念区侧重的是重回当年的情景,而非纪念性建筑所追求的平静,另外分区的做法使得各区有比拼人气之嫌。

相比于现时在建或者新近建成的纪念性建筑,比较成功地获得大家共同认定的其实有一座由华裔设计师林璎设计的"越南战争纪念碑"。这座1982年揭幕的倒"V"字型纪念碑,深深嵌入华盛顿的土地,墙壁是简洁深黑的花岗岩,在两面墙翼交界处的右侧顶端刻着第一位阵亡战士牺牲的日子,碑身上按阵亡时间顺序刻着在越战中死去的战士的名字。作为一个富有东方艺术气息的纪念碑,它每年吸引200多万美国人到华盛顿驻足、参观。而多年来,有关它的无数文章和评论是其它纪念碑所不及的。每一个参观者在这里找到一种与死神之间的妥协,而死亡终究是一种属于个体的经历。环抱于纪念碑内的宁静空间则使人们能够更好地在这里细数和沉思,产生一种无言的回响。人们评价它是如此的与众不同,没有一点雷同的痕迹,而且没有一个特别的形态,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在你面前的只有战争、死亡和生存。

纪念性建筑一方面有着宽广的建筑上的意念可供实验,另一方面最终要落在能给人以悸动、让参观者在迂回之间得到一种感悟的实际功能上。从这一点上说,纪念性建筑的设计主体在人,而非政治,这一点渐渐为建筑界所公认。

*文章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造价通立场,除来源是“造价通”外。
关注微信公众号造价通(zjtcn_Largedata),获取建设行业第一手资讯

热门推荐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