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3年美国AT&T首先发现了光纤非线性效应产生四波混频现象。四波混频可以实现波长转换,即将某一波长信道所承载的信息转载其他波长信道引起密集波分复用系统各个波长信道传输的信息之间的串扰。由于G.653光纤的纤芯有效面积比G.652光纤的纤芯有效面积小,再加上G.653光纤在1550nm波长的色散系数为零,所以G.653光纤的四波混频效率高,干扰十分严重。为克服在1550nm波长G.652光纤的色散大,而G.653光纤的四波混频严重的问题,1994年美国朗讯和康宁公司的光纤研究人员立志研制一种新的光纤,即由新的光纤自身来解决G.652光纤在1550nm工作波长的色散太大和G.653光纤在1550nm工作波长的四波混频严重的问题。光纤研究人员在色散位移单模光纤的基础上通过改变光纤折射率分布结构,研制出一种在1550nm工作波长具有较小正色散或具有负色散的光纤,被称为非零色散位移单模光纤,这种单模光纤的特点是在1530~1565nm工作窗口的色散不为零,保持有一个能够抑制四波混频的合适色散系统值。ITU-T将非零色散位移单模光纤命名为G.655光纤。由于这种光纤在1530~1565nm工作窗口的色散系数较小,且不为零,用G.655光纤来组成线路进行10Gbit/s以上远距离时才需要用少量的色散补偿光纤,因此,这种光纤是目前实现10Gbit/s以上远距离、大容量通信的密集波分复用光纤通信系统的首选光纤类型。
G.655建议是1996年创建的第一个版本V1.0(1996),经2000年和2003年两次修订形成第三版本V3.0(03/2003),在这个版本中将G.655光纤基本种类细分为G.655A、G.655B、G.655C三个种类,L波段上限确定为1625nm,其中G.655C类光纤的PMD限值为0.2ps/。对微弯衰减测试的光纤缠绕半径减小为30mm。目前最新的版本中(03/2006)又增加了D和E两个种类的光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