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开放加速了中国工业化进程,能源需求激增,中国能源更多依靠外部“输血”。中国一次能源结构中,煤炭的消费量达68.8%,石油天然气为23.1%,总体上看我们还处在煤炭时代。
1993年中国成为石油净进口国,成为一名晚了近百年的世界石油消费国俱乐部里的“新生”力量。中国海关总署2013年1月10日发布数据显示,2012年中国原油进口量约为2.71亿吨,同比增长6.8%。有专家预判,2013年中国原油进口量将达到2.85亿吨左右,中国原油进口依存度可能突破60%。
此外,2009年起,中国从一个煤炭净出口国变成煤炭净进口国。2012年,中国累计进口煤炭2.9亿吨,进口量达到历史最高水平,居世界第一,超第二名的日本近亿吨。天然气也开始大量进口。
很多人认为应该大力发展核电,理由就是“中国石油对进口依赖度太高”。实际上,只能让中国更依赖另一种必需进口的战略物资——铀。据国际能源署(IEA)的数据,2010年中国铀产量仅为827吨,而2011年中国铀消耗量却达到4400吨。在这种情况下,中国将不可避免地更加依赖铀进口。
张有生向记者表示,中国能源需求已发生重大的变化:由过去的单一品种、主要化石能源依靠进口,转变为多品种的无机物全面依靠进口;由过去的重点是稳定供应,到受价格波动、气候环境等影响,安全趋势将更加严峻;由过去供需双方的利益,演变为多方利益;由过去对抗的能源格局,逐步演变为合作、协同保障,能源内涵进一步扩大。
金融危机促进了全球资源格局重组,使我们有机会挤入原本被西方国家垄断集团把握的卖方阵营,获得优质资源,并在下一个经济周期赢得主动权。譬如,欧债危机仍在深化,不少重债国虽然本地油气资源有限,但意大利、西班牙、葡萄牙的国有石油公司在南美、北非和中亚地区拥有较为丰富的资源储备和产量,还具备较为先进的深海勘探开采技术和下游深加工能力。在危机背景下,原先不可能卖的,可能会卖;原先只肯卖高价的,现可以打折。作为拥有大量外汇储备的中国,应当在这个时候有所作为。
中国正处于走新型工业化的道路上,应积极创优争先,充分利用我国的制度优势和后发优势,各部门要全面进展。在历史的长河中,现代人们对环境的要求越来越高,能源要求的矛盾将越来越突出,相信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能源结构的调整,我国的能源产业将释放更多正能量。
作为能源储备巨头,英国是欧盟最大的石油和天然气生产国,石油蕴藏量约10亿~40亿吨,天然气蕴藏量约8600~25850亿立方米。如今,天然气已取代煤炭成为英国的主要能源。除了传统能源,英国也在新能源领域取得了保持着领先优势。低碳经济的概念源自于英国,所以其高度重视可再生能源的开发和应用,而且核电、风能、生物能、太阳能等可再生绿色能源在能源消费结构中的比重不断提升。2012年,可再生能源发电量达到了413亿千瓦时,占全国发电量的11.3%。英国已经形成了多元化的可再生能源利用开发系统,为投资者采用清洁技术开展工业生产活动提供了充分的保障和支持。
值得一提的是,英国的核能源也十分发达。英国核工业有近50年的历史,拥有世界上第一座商用核电站,有对轻水堆和气冷堆核电站的设计、生产、建造和运行支持的全部能力。同时具有铀浓缩、燃料生产(包括MOX燃料)、新燃料及乏燃料运输、后处理、核设施退役及废物处理的完整核燃料循环能力。
英国第一座核电站是建于坎布里亚郡的CalderHall核电站,它是镁诺克斯气冷堆的原型,于1953年兴建,1956年开始向国家电网送电,是世界上第一座商用核电站。此后,英国又相继建成10座这样的镁诺克斯核电站。这批电站中有6座还在运行,其余5座已经关闭或正在退役。英国共有14个商业运行核电站。三种堆型(Magnox堆、AGR、PWR),31个堆在运行,平均负荷因子为64.5%,总装机容量为12.48GW(其中Magnox堆2916MW,AGR堆8380MW,PWR堆1188MW),核电占全国总电力的25%。核电在英国的气候变化目标中起很大作用。据统计,英国核电能减少全国7%~14%的二氧化碳的排放。
到20世纪90年代中期,俄罗斯已经探明可开采石油量约为80亿吨,占世界的近13%,石油年产量达到3亿多吨,占据世界第二。而俄罗斯天然气探明储量约49万亿M,占世界的35.4%,天然气年产量居世界第一。
但俄罗斯年人均能源消耗为6.3吨固体燃料。如果将其全部转化为优质煤产生的热能来计算,相当于7000大卡/公斤,多于欧洲人均4.7吨水平。世界人均水平为3.3吨。如果按国民能源拥有量来看,俄罗斯人均是美国和英国的2.5倍。虽然由于气候等原因,这个数字可能有些偏差,但从另一个角度却反映了俄罗斯经济水平不高。所以俄罗斯的能源产业并不发达。
德国在20世纪70年代经历了1974年的石油危机之后决定大力发展核电,当时国家对能源十分敏感,但是1986年切尔诺贝利核事故发生之后,该项政策有所变动,最后一座反应堆在1989年获批。无论1979年的民主党(SPD)如何支持发展核电,1986年8月政府宣布在未来的十年中放弃发展核电。
该项政策一经发布,R&D实验室研究30多年的高温气冷堆和快中子堆项目被迫终止,但是由于当时的大部分研究工作在民主党控制NorthRhine—Westphlia,CDUl联邦政府之后继续支持国内现存的核反应堆和研究项目,一直坚持到了1998年被打败为止。
最新消息,德国环境部长宣布,大部分核电站将在2021年前关闭,为了应对可能的电力短缺,另3座相对较新的核电站则推迟到2022年关闭。
法国能源相对贫瘠,石油和天然气蕴藏量有限,而煤炭资源早在20世纪50年代便逐渐枯竭。但是,通过对核能和可再生能源的充分利用,法国走出了一条多元化的能源供应道路,使国内能源不足的压力得到有效缓解。
法国应对能源不足的主要手段之一是大力发展核能。上世纪两次石油危机后,法国政府下决心推广核能。1958年,法国就从美国西屋公司购买了压水核反应堆技术专利。
1956年,法国第一台40兆瓦可用于发电的反应堆G1在马尔库尔投产。其他两台反应堆——G2和G3也先后于1959年和1960年投入运行。在此基础上,原委会开发了天然铀石墨气冷反应堆技术,并将其确定为法国早期核电站建设的技术路线。
20世纪70年代初石油危机爆发后,法国决定大规模发展核电,在美国压水堆技术基础上,制订了一项目标宏大的标准化核电发展规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