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恢复生态学的理论框架1
一、恢复生态学的涵义及溯源1
(一)历史沿革1
(二)概念的提出与发展3
二、恢复生态学研究的对象与内容5
(一)研究对象5
(二)主要研究内容6
三、恢复生态学的基本理论7
(一)生态系统退化及成因7
(二)干扰与生态系统退化8
(三)恢复生态学的理论基础9
四、恢复生态学的发展趋势10
第二章草地植被恢复与重建研究进展13
一、生态系统受损研究进展13
二、退化草地恢复与重建理论研究进展15
三、草地植被恢复与重建研究现状与发展趋势16
(一)退化草地植被恢复重建研究现状16
(二)草地退化的机理及原因17
(三)主要存在的问题及发展趋势18
第三章草地恢复与重建的理论方法体系19
一、退化生态系统19
(一)退化生态系统的概念19
(二)土壤生态系统及其退化19
(三)退化草地生态系统20
二、退化草地生态系统恢复的过程与机理21
(一)退化草地恢复的一般程序21
(二)退化草地生态系统恢复的机理22
三、恢复的原则与方法23
(一)基本原则23
(二)草地恢复的基本方法24
四、退化草地恢复的目标与标准24
(一)恢复的目标24
(二)恢复成功的标准与时间25
五、与草地恢复相关的生态学理论26
(一)自组织理论26
(二)演替理论27
(三)生物多样性原理28
(四)与物质变化相关的生态学原理28
(五)与能量流动相关的原理29
(六)与时空有关的原理29
第四章我国草地退化现状、成因及发展战略31
一、我国草地退化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31
(一)草地退化的背景分析31
(二)草地退化现状分析32
(三)存在的主要问题33
二、草地退化的成因分析34
(一)庞大的人口生存压力是造成草地退化的最根本原因34
(二)严酷的自然条件和近期全球气候干旱化是促使草地
退化的自然因素34
(三)过度放牧、滥垦滥挖是造成草地退化的直接因素34
(四)投入不足、基础建设缺乏、科研重视不够是造成
草地退化的间接原因35
三、草地植被恢复与重建发展战略35
(一)草地植被恢复重建的优化模式35
(二)草地恢复重建与可持续利用研究36
(三)草地植被恢复的总体战略38
第五章草地生态系统受损机理43
一、草地生态系统受损的原因及特征43
二、草地生态系统受损的耗散结构机制43
三、农牧交错带草地生态系统受损机理实证45
第六章退化草地生态系统的演替51
一、放牧草地退化机理的初步探讨51
(一)放牧草地退化阶段的划分51
(二)草原放牧演替轨迹59
(三)在放牧演替过程中,群落主要优势种的种间协变
(COVariation)规律62
(四)草原退化演替中物种多样性变化规律研究69
(五)草原退化演替中土壤种子库的变化规律72
(六)草原退化演替各阶段地上地下生物量及其结构的比较74
(七)退化草地枯枝落叶的积累及分解76
(八)退化草原土壤理化性状的模糊评判及其与植被之间的
关系78
二、垦殖(clearing)对交错带草原生态系统的影响80
(一)垦殖与自然气候变化的关系82
(二)农牧交错带农田土壤沙漠化过程及灰色马尔科夫(GM)
预测82
(三)垦殖对农牧交错带草地生物多样性的影响86
三、土壤风蚀规律及其与植被覆盖度之间的关系90
(一)土壤风蚀规律的研究90
(二)植被覆盖度与土壤风蚀关系的研究92
第七章受损草地生态系统的恢复与重建95
一、退化草地生态系统的恢复96
(一)围栏禁牧与退化草地植被的进展演替96
(二)退化草地恢复改良措施的比较105
(三)退化草地施肥的效果110
二、撂荒地植被演替111
(一)撂荒地植被演替的阶段划分112
(二)撂荒地植被演替中物种多样性变化规律114
(三)撂荒地演替过程中土壤理化性状变化规律116
三、人工草地的建立117
(一) 优良牧草及饲料作物品种筛选118
(二)人工草地建植方式研究120
第八章盐碱化草地的类型与分布127
一、盐碱土的地理分布127
(一)滨海地区128
(二)黄淮海平原128
(三)东北平原129
(四)河西走廊130
(五)准噶尔盆地130
(六)塔里木盆地130
(七)柴达木盆地132
二、盐碱土的类型132
(一)盐土133
(二)碱土134
三、中国盐生植物的类型和种类135
(一)盐生植物的定义135
(二)盐生植物的生态类型136
(三)盐生植物的种类136
四、主要盐生植物的生物生态学特征及地理分布137
(一)蓼科(Polygonaceae)138
(二)藜科(Chenopodiaceae)138
(三)毛茛科(Ranunculaceae)140
(四)十字花科(Cruciferae)140
(五)蔷薇科(Rosaceae)140
(六)豆科(Fabaceae)141
(七)蒺藜科(Zygophyllaceae)141
(八)柽柳科(Tamaricaceae)141
(九)菊科(Compositae)142
(十)禾本科(Gramineae)142
(十一)莎草科(Cyperaceae)144
(十二)百合科(Liliaceae)144
第九章盐碱化草地的形成机理145
一、盐碱土的主要特征145
二、土壤中盐分的来源和迁移146
三、盐碱土的形成条件148
(一)草地盐碱化的自然条件148
(二)草地土壤盐碱化的人为因素150
(三)草地盐碱土的形成过程151
四、盐类对植物毒害的原因153
(一)盐类对植物毒害的原因153
(二)主要阴、阳离子对植物的毒害作用154
五、碱斑的形成及扩展机制155
(一)基本概念155
(二)松嫩草原碱斑的形成分析156
(三)碱斑的扩展分析157
(四)研究结论157
第十章盐碱化草地植被的恢复重建159
一、盐碱草地恢复与重建基本理论159
二、盐碱化草地的恢复重建途径162
(一)围栏封育162
(二)施肥167
(三)灌溉170
(四)松土171
(五)生物措施174
(六)施枯草177
(七)铺沙182
(八)施石膏183
第十一章草地荒漠化现状及发展趋势185
一、荒漠化概念185
(一)荒漠化概念的提出185
(二)荒漠化与沙漠化概念的甄别186
二、国外荒漠化研究进展189
(一)世界土地荒漠化状况189
(二)国外荒漠化研究现状190
(三)荒漠化研究发展趋势194
三、中国的荒漠化研究进展195
(一)国内荒漠化研究现状195
(二)国内荒漠化研究展望197
第十二章温带草地沙漠化现状及成因分析199
一、概况199
二、中国温带草地沙漠化现状200
(一)草地沙漠化面积不断扩大201
(二)草地沙漠化造成生物生产力严重下降203
(三)草地沙漠化的危害程度逐年增加203
(四)草地沙漠化导致生态系统功能紊乱204
三、中国草地沙漠化的成因探讨205
(一)草地沙漠化的自然因素分析205
(二)草地荒漠化的人为因素209
四、草地荒漠化的发生机理213
(一)草地沙漠化过程中的反馈关系213
(二)沙漠化的非平衡过程214
(三)沙漠化与系统复杂性的关系214
第十三章温带草原沙漠化过程中土壤理化性状变化研究215
一、研究地区的自然概况216
二、研究方法217
三、草地沙漠化过程中土壤结构变化分析218
(一)草地沙漠化过程中土壤表层物理特性变化规律220
(二)沙化草地土壤化学特性分析222
四、研究结果与讨论223
第十四章草地沙漠化过程中植被的变化规律225
一、概论225
二、研究方法226
(一)演替研究方法226
(二)土壤种子库研究方法226
(三)物种多样性计算方法227
三、草地沙漠化过程中的群落演替227
(一)群落演替的驱动力228
(二)群落的演替轨迹228
(三)草地沙漠化过程中土壤种子库的变化规律232
(四)草地沙漠化过程中物种多样性变化234
(五)植物对沙漠化的适应机理及沙生植物特点235
四、基本结论237
第十五章沙化草地的恢复与重建途径239
一、沙漠化治理的国内外概况239
二、自然概况和研究方法241
(一)研究地区的自然概况241
(二)沙化草地自然恢复研究方法241
(三)沙化草地的人工恢复研究方法242
三、沙化草地的恢复242
(一)沙化草地的自然恢复242
(二)沙漠化草地的人工恢复247
四、研究结论与展望249
主要参考文献251 2100433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