造价通

反馈
取消

热门搜词

造价通

取消 发送 反馈意见

上海皓清环保工程有限公司服务或产品描述

2022/07/15318 作者:佚名
导读:氨气处理设备 本装置是将生产过程中排出的含有氨和少量水汽的废气,通过含有硫酸的硫铵母液的中和吸收,脱除气体中的氨,生成硫铵结晶,再经过离心机分离获得硫铵固体物作为副产品的过程。 其化学反应机理如下: 2NH3 H2SO4=(NH4)2SO4 Q 流程的简述 来自生产系统的含氨气体进入填料吸收塔下部,在塔内与来自上部喷淋下来的酸性硫铵母液接触,使气体中的氨充分吸收而生成硫铵溶液。随着不断循环吸收,硫

氨气处理设备

本装置是将生产过程中排出的含有氨和少量水汽的废气,通过含有硫酸的硫铵母液的中和吸收,脱除气体中的氨,生成硫铵结晶,再经过离心机分离获得硫铵固体物作为副产品的过程。

其化学反应机理如下: 2NH3 H2SO4=(NH4)2SO4 Q

流程的简述

来自生产系统的含氨气体进入填料吸收塔下部,在塔内与来自上部喷淋下来的酸性硫铵母液接触,使气体中的氨充分吸收而生成硫铵溶液。随着不断循环吸收,硫铵的浓度达到饱和后便析出结晶。为了使硫铵的结晶充分,便将这些带有结晶的饱和溶液通过循环泵从循环槽打入养晶槽,经过一段时间的冷却后,再通过下部的夹管阀将这些料浆放入离心机,经离心分离后取得固体硫铵,母液排入地下槽然液继续使用。由于硫酸和氨的反应是放热反应,产生的热量加热了循环吸收液,后通过一台回用泵打回循环槽,作为吸收并蒸发一些水分,所以过程中有时需添加少许水来补充被蒸发掉的水分

零价铁碳内电解

在酸性条件下,铁与炭之间形成无数个微电流反应器,通过微电解作用发生一系列电极反应和次生反应,产生了大量的新生态[H]和Fe2 ,能与废水中的有机组分发生氧化还原、絮凝和沉淀反应,所以铁屑及铁屑-焦碳体系的零价铁内电解法预处理高浓度有机废水实际上是电解还原作用为主,催化、絮凝、吸附等多种处理原理的综合作用的结果,使某些难生化降解的物质转变成易生化处理的物质,提高废水的可生化性。例硝基(NO2-),不但难以被生物降解,而且对微生物有抑制作用,但经微电解内硝基可转化为易生物降解的氨基"_blank" href="/item/硝基氯苯/4782650" data-lemmaid="4782650">硝基氯苯等废水正是依据这一原理。 由于铁屑具备低投入、高效率、设备及材料简单易行等优点,目前已成为化工废水预处理中常用的手段之一。 当微电解系统中加入催化材料,通过增强电极差以加强还原作用,实践表明,催化铁屑法可有效增强还原效应(COD总去除率增加5~10%),适应废水pH变化,提高处理效果,扩展了铁屑法的应用范围。 项目实施时将采用铁块、焦炭、催化材料构成持续高活性铁床并辅以空气冲刷填层:

1、持续高效始终能保持铁床填料的活性,不像传统铁床填料易于堵塞产生沟流。

2 、结构紧凑一体化,处理效果好,COD去除率一般在30%~60%,B/C值可提高0.1-0.3,色度可去掉50%。

3、单台设备处理量40m3/d,可串并联组合使用。

4、大水量时可设计混凝土构筑物。

二氧化氯催化氧化工艺

原理:

二氧化氯催化氧化的原理就是在表面催化剂存在的条件下,利用强氧化剂——二氧化氯在常温常压下催化氧化废水中的有机污染物,或直接氧化有机污染物,或将大分子有机污染物氧化成小分子有机污染物,提高废水的可生化性,较好的去除有机污染物。在降解COD的过程中,打断有机分子中的双键发色团,如偶氮基,硝基,硫化羟基等,达到脱色的目的,同时有效地提高BOD/COD值,使之易与生化降解,二氧化氯催化氧化反应可以在高浓度,高毒性,高含盐量废水中进行,充当常规物化预处理和生化处理之间的桥梁。

二氧化氯催化氧化为非均相三相催化氧化反应,分别有:气相(由风机送入塔内的压缩空气),液相(药剂发生器产生的高效氧化剂),固相(固定在载体上的催化剂)协同反应,其中催化剂为复合型贵金属化合物,正是该催化剂的作用,使空气中的氧气也作为氧化剂参与反应,从而减少了液相氧化剂的耗量,降低了处理成本,提高了处理效率,又能使反应速度大大加快,缩短了废水停留时间。

废水经预处理除去水中杂物后,进入催化氧化塔,水中有机污染物在催化剂的作用下被氧化剂分解,苯环,杂环类有机物被开环,断链,大分子变成小分子,小分子再进一步被氧化为二氧化碳和水,从而使废水中的COD值大幅度降低,色泽基本褪尽,同时提高了BOD/COD的比值,降低了废水的毒性,提高了废水的可生化性,为后续生化处理创造条件,使废水处理后达标排放。  去除效果: 该法处理效果好,COD净去除率一般在50~80%左右, B/C值可提高0.4以上,色度可去掉90%。

二氧化氯催化氧化具有以下优点:

1)常温常压下进行,反应条件温和,安全性高,操作及维护简单,运行费用低于湿式氧化法、催化湿式氧化法和焚烧法,一般企业都能承受;

2)氧化产物主要为含氧基团的小分子化合物,提高了废水可生化性;

3)活性碳载体可防止催化剂流失,催化剂使用寿命长,而活性碳不参与反应,经酸液淋洗即可重复使用,降低了运行成本;

4)对芳香族化合物处理效果显著,在国内化工、医药、染料、农药类废水处理领域应用广泛。

5)单台设备处理量可选,可并联组合使用。

生物处理工艺

生物处理就是利用微生物分解氧化有机物的这一功能,并采取一定的人工措施创造有利于微生物的生长、繁殖的环境,使微生物大量增殖,以提高其分解氧化有机物效率的一种废水处理方法。分为厌氧和好氧处理两大类。

厌氧生物处理

高浓度易降解有机废水,采用好氧生化处理不经济,因此常考虑采用厌氧处理工艺,厌氧废水处理技术有其明显的优点。

①厌氧废水处理可作为把环境保护、能源回收与生态良性循环结合起来的综合系统的核心技术,具有较好的环境与经济效益;

②厌氧废水处理技术是非常经济的技术,在废水处理成本上比好氧处理要便宜得多。特别是对中等以上浓度(CODcr&3000mg/L)的废水更是如此。

厌氧处理不但能源需求很少而且能产生大量的能源。

④厌氧废水处理设备负荷高,占地少。

⑤厌氧方法产生的剩余污泥量比好氧法少得多,且剩余污泥脱水性能好,浓缩时可不使用脱水剂,因此剩余污泥处理要容易得多。

⑥厌氧方法对营养物的需求很小。

⑦厌氧方法可处理高浓度的有机废水。当废水浓度较高时,不需要大量稀释水。

⑧厌氧方法的菌种(例如厌氧颗粒污泥)可以在中止供给废水与营养物的情况下保留其生物活性与良好的沉淀性能至少一年以上。它的这一特性为其间断的或季节性的运行捉供了有利条件。

⑨厌氧系统规模灵活,可大可小,设备简单,易于制作,无需昂贵的设备。

厌氧工艺有多种选择,如厌氧消化池、厌氧滤池和UASB反应器等。在世界范围内UASB反应器是应用最为广泛的厌氧处理装置占总装置的72%,采用UASB反应器,可以较大地减轻污染并回收沼气,BOD去除率可达90%以上。

废水由水泵定量打入厌氧反应器底部的多点布水系统,然后均匀地向上通过包含颗粒污泥的反应区,厌氧反应发生在废水与污泥颗粒的接触过程,在厌氧状态下将有机污染物分解,产生沼气。然后污水、污泥和沼气气泡向上经过填料层,三相分离器进行固、液、气三相分离。三相分离器安装在反应器的顶部并将反应器分为下部的反应区和上部的沉淀区。在重力作用下,水和泥在沉淀区内分离,上清液从沉淀区上部出水槽排出,污泥沿斜壁滑回反应区,并在沉淀区设置挡渣板、冲渣管等。沼气由集气室收集后储存于气罐内使用,产生量一般产气量为0.35 m3/kgCOD。

兼氧生物处理:在兼氧的条件下,依赖兼性厌氧菌等多种微生物共同作用,将复杂有机物水解成简单有机物,大分子有机物水解成小分子有机物,反硝化菌将好氧池回流的硝酸氮还原成氮气,并消耗碳源(BOD),因此,此工艺即降低水中的总氮又消耗了(BOD),并使废水的B/C得到提高。

接触氧化法:通过兼氧处理后的废水仍有较高的基质浓度,B/C比也有所提高,因此仍需要进行好氧处理。本段一级处理工艺采用生物接触氧化法,它一种介于活性污泥和生物滤池之间的生物膜法,兼有活性污泥法和生物膜法的优点。 在池中装满填料(安装在填料架上)并浸没在废水中,在填料的下面池底设置曝气装置,用压缩空气鼓泡充氧保持废水中的溶解氧,废水中的有机物被吸附于填料表面的生物膜上被微生物分解氧化。生物膜也经历挂膜、生长、增厚、脱落等更替过程,脱落的生物膜变成活性污泥,在循环流动过程中吸附和氧化分解废水中的有机物,多余的污泥在沉淀池中沉淀并通过回流泵排除。

该法优点: 有较高生物浓度,除了填料上的微生物外还有悬浮在水中的微生物总量几乎是单一活性污泥法的2~5倍,因此适合高浓度废水的处理。 具有较高的氧利用率,一采用微孔曝气器有利于氧的转移,第二、填料具有空气再分布性能再次切割气泡减少气泡直径提高氧从气相向液相转移效率。 具有较强耐冲击负荷能力,由于曝气、回流和池内有较大的生物量使进入池内的废水很快混合和稀释,没有较大的负面现象。 剩余污泥量少,没有污泥膨胀现象,比较容易去除难分解和分解速度慢的物质。总之具有运行简单,管理方便的优点,因此大部分好氧生化均采用生物接触氧化法。

生物处理的特点:

1)经物化处理开环断链后生成的小分子有机物,适合生物去除,因而减少处理能耗,降低运行费用;

2)污泥浓度很高,活性较强,其CODcr容积负荷高,可以节省占地面积和降低基建投资;

3)污泥年龄长,产率较低,排出的污泥数量少且稳定,从而降低污泥的处理费用。

4) 耐冲击负荷,池内有滞留的处理水,对污水有稀释、缓冲作用,有效抵抗水量和有机污物浓度变化的冲击;

*文章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造价通立场,除来源是“造价通”外。
关注微信公众号造价通(zjtcn_Largedata),获取建设行业第一手资讯

热门推荐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