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概念
斗拱
斗拱是中国建筑中特有的构件,是屋顶与屋身立面的过渡,也是中国古代木构或仿木构建筑中最有特点的部分。斗拱还是封建社会中森严等级制度的象征和重要建筑的尺度衡量标准,多用在较高级的官式建筑和皇家建筑中。据记载,斗拱的产生可追湖到周代末年,但直到秦代还都只有零星记载。汉代时,斗拱应用才多了起来,成为很多建筑上的重要木构件。汉代时的斗拱不仅用来承托屋,还可以承托平座,结构功能是多方面的,是建筑形象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不过,斗拱组成构件的完备已是唐代时的事了。斗拱主要由水平放置的斗、升和矩形的拱及斜放的昂等构件组成。坐斗、棋、昂、翘、升、蚂蚱头、撑头木、宝瓶、麻叶云桁椀等都是斗拱的主要构件
明朝以前,斗拱主要是作为结构构件存在,对建筑的构架起着较为重要的承重作用,同时也有一定的装饰作用。明代以后,斗拱的承重作用逐渐向装饰性作用转变,清代时,基本只作为装饰件了,并且只有宫殿、庙宇等建筑还在使用,以显示皇家与神佛的威严与尊贵。
梁架结构的柱网平面
在宋代《营造法式》中,梁架结构的柱网平面有四种形式:单槽,殿身七间,副阶周匝,各两架椽身内单槽;双槽,殿身七间,副阶周匝,各两架椽身内双槽,分心斗底槽,殿阁九间,身内分心斗底槽;金箱斗底槽,殿身七间,副阶周匝,各两架椽,身内金箱斗底槽。
这些柱网的命名,不准确也不够清楚,不易理解。实际上,樽栿梁架构成的建筑空间的深度,就是大梁的长度;宽度是榑(檩)的长度,这就是结构所要构筑的主要的建筑空间,因形如中空之斗的底面,喻为斗底。这四个槽式的柱网平面,有个共同的特点,斗底都是各两架椽,也就是大梁的长度都是四榑栿(五架梁)。遗存古建筑的殿堂,绝大多数大梁都是四樽栿,即进深四间的八架椽屋。按一架椽的平均长度为2.5-3米,四榑栿的大梁长度约为10~12米,已是不小的木料了。经实践证明,四榑栿的梁长,是适用的经济的尺寸,所以不同的槽式,斗底都是四榑栿。
单槽、双槽,从殿身的纵向,斗底旁的柱列,形成单面或双面,像狭长的水槽似的柱网平面。不说斗底,显然怕概念上的混淆。如说“单斗底槽”或“双斗底槽”,易误解为斗底有单双之分。如说“单槽斗底”或“双槽斗底”,这斗底又成“单槽”或“双槽”的斗底了。斗底可以略去,因为斗底是构成空间的目的,任何形式的柱网都必须有斗底,所以简称单槽或双槽。
分心斗底槽,全部脊柱落地,从建筑中心纵向分隔成前后两部分,六个斗底的柱网平面形式。由于不设副阶周匝,没有围绕的廊庑,九间全部为建筑内部空殿身。所以称“殿阁九间身内分心斗底槽“,尚未见有这种柱网布置的建筑实例。
金箱斗底槽,是殿身内由内外两圈柱列围合成如箱子似的斗底槽式。斗底后来称内槽,内槽柱列以外的平面空间称外槽,在内槽之前者,可称前槽,内槽之后者称后槽。
副阶周匝,是四面围绕殿身的廊庑,从《营造法式》的四种柱网平面看,除分心斗底槽之外,都是副阶周匝。殿堂建筑是否有副阶(廊庑),视建筑的类型和殿庭的空间组合需要,如寺庙的殿堂,殿身外均不构回廊,都砌以雄厚的实墙。
2100433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