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3年石油危机的爆发,让发达国家开始严肃地考虑太阳能利用问题。为减少对煤、石油、天然气等不可再生能源的依赖,1974年,首届国际被动式太阳能大会召开,各国开始探讨太阳能供热等问题。太阳能住宅的研究也从此逐步升温,并在20世纪90年代达到一定水平。设计师们将太阳能技术与其他节能技术相结合,提出了各式各样的低能耗、能源自给的建筑设计方案。 1992年,丹麦科学家设计出的斯科特帕肯低能耗住宅备受世人关注,并获得1993年的“世界人居奖”。该建筑技术措施主要包括:外墙、屋顶、楼板均设保温层,使用热传导系数较小的门窗玻璃;利用智能系统对太阳能和常规供热系统进行调控,使热水保持恒定温度;利用通风系统和夜间热补偿等技术减少住宅的热散失;安装能量表、双道节水阀装置及具有热回收性能的节水设备;用雨水槽将雨水引至住宅区中央的小湖里,再渗入地下。这些技术措施的应用,使住宅小区的煤气、水、电分别节约了60%、30%和20%,而且改善了整个小区的环境。
在德国,建筑师利用高新技术设计出旋转式太阳能房屋。1994年,一位建筑师把自己的住房设计成向日葵那样,能随阳光转动。此房屋安装在一个圆形底座上,由一个小型太阳能电动机带动一组齿轮。该房屋底座在环行轨道上以每分钟转动3厘米的速度随着太阳旋转,当太阳落山以后该房屋便反向转动,回到初始位置。屋顶太阳能电池产生的电能1.3%被旋转电机消耗掉,而它所获得的太阳能量相当于不能转动的太阳能房屋的两倍。这也是欧洲第一座由计算机控制的太阳追踪住宅。
日本1995年在九州市建成了首栋环境生态住宅,它是依据日本环境生态住宅地方标准的要求建造的。这栋住宅的温热水由装在大楼南侧的太阳能集热器提供。这种太阳能集热器即使在下雨天也能将水加热到约55度。住宅前还装有风车,风车发电可为公共场所照明提供辅助电源。据估算,每个住户一年可节约5.7万日元的空调电费和煤气费。另外,室外停车场的地面混凝土具有良好的透水性,可以用来储备地下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