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一些地方和部门在基层财政支出公开工作上进行了积极探索。比如重庆市2006年10月开始公开公共财政专项资金预算和安排明细,从“中央特大抗旱补助费”、“中央特大防汛补助费应急度汛项目资金”等较大宗资金的分配安排,在这些探索的基础上,如今财政部在全国范围内部署推进基层财政专项支出预算公开,财政预算公开改革由此迈出了关键步伐。
之所以说这是财政预算公开改革迈出的关键步伐,是因为迈出这一步之后,接下来财政预算公开就可以在横向和纵向两个层面深入推进,力争有所突破。在横向层面,财政部《意见》涉及的基层财政支出,主要包括各种专项支出,特别是教育、医疗卫生、社会保障、就业、住房保障等民生领域的专项支出,而按照政府信息公开的要求,财政支出预算也应当“公开是原则,不公开是例外”,如果只是公开一些财政专项支出预算,较之“公开是原则”还有很大的距离。基层财政专项支出预算公开的下一步,应当发展、升级为基层财政预算公开,除涉及国家秘密、商业秘密和个人隐私,需要作为不公开的“例外”之外,基层财政预算的其他内容,都应该大大方方地公开到“一块钱”的水平。
在纵向层面,既然作为基层财政的县(市)、乡(镇)财政的一些专项支出预算可以公开,下一步基层财政所有支出预算也可以公开,那么,作为基层财政的上级财政,市级财政、省级财政、中央财政的专项支出预算,除依法需要保密的内容之外,也完全有理由依照法定程序予以公开。这在逻辑和技术上都并不复杂——上级财政转移支付到基层财政的资金,按照基层财政支出公开的要求可以向社会公开,上级财政以本级财政的形式安排的资金,其中的每一笔资金也可以按照“转移支付资金”的模式,按照由大到小、由粗到细的次序进行“分解”,最后落实到具体的项目,细化到人(户),大大方方地公开到“一块钱”的水平。
财政预算公开是民主政治的核心要素之一。从基层财政专项支出预算公开到“一块钱”做起,从横向和纵向两个层面不断扩展,财政预算公开之路必将越走越宽。
二、预算公开是有效防治腐败的重要举措,它在反腐倡廉建设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预算公开是公共财政的本质要求,也是反腐倡廉建设的重要内容。其对防治腐败的重要作用,可以从四个方面来看: (一)预算公开是保障人民群众民主权利的客观需要。人民享有知情权是民主社会的基石。预算知情权则是人民群众了解政府预算信息和活动程序的基本权利。将完整的预算信息公开,可以使人大代表充分履行审议职能,也可以使人民群众更好地了解情况,提出诉求,督促政府及时回应,切实管好、用好财政资金。这本身就是一个民主互动的过程,有利于实现人民群众依法有序参与民主决策、民主管理和民主监督的权利。 (二)预算公开是深入推进反腐倡廉建设的内在要求。随着反腐倡廉建设的逐步深入,我们对其规律性的认识也不断提高,其中一个很重要的方面,就是要抓住人、财、物等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坚持标本兼治、综合治理、惩防并举、注重预防,取得重点突破。推进预算公开,让群众知道财政资金如何取、怎么用,确保财政资金管理使用公开透明、安全高效,就紧紧抓住了反腐倡廉建设的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成为有效防治腐败的治本之策之一。 (三)预算公开是对行政权力进行监督的有效途径。随着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财政预算的数额日益庞大,项目更加多样,客观上增加了个别政府官员利用预算管理漏洞进行铺张浪费甚至贪污腐败的可能性。财政收入取之于民,需要对人民有个交代,让老百姓清楚知道政府花了多少钱、办了什么事。预算公开有利于拓宽人民群众的监督渠道,逐步形成有效的监督机制,增强预算的透明度和刚性约束,进而从源头上有效防止腐败行为的发生。 (四)预算公开是加强预防腐败制度建设的有力措施。预算公开是是财政领域一项重要的制度创新,也是预防腐败制度建设的一项重要内容。不断加强预算公开的建章立制工作,有利于完善财政管理制度中存在的薄弱环节,促进用制度管事、管人、管财,切实提高预算执行和财务管理水平,从根本上杜绝预算执行中的违规违纪问题,为预防财政领域腐败现象提供有力的制度保障。 总的来看,内地预算公开工作还刚刚起步,仍有很大改进和提高的空间。下一步,我们将认真借鉴港澳以及国外的有益做法,密切配合财政部、审计署等部门,进一步完善规章制度,增强预算公开的可操作性;进一步扩大公开范围,充实和细化预算公开的内容;进一步拓宽公开渠道,方便群众对预算情况进行了解和监督;进一步强化监督检查,把预算公开的各项要求落到实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