造价通

反馈
取消

热门搜词

造价通

取消 发送 反馈意见

板块板块边界

2022/07/15201 作者:佚名
导读:板块边界是两个板块之间的接触带。板块边界是构造活动带,可分为3类。①离散型边界,又称生长边界,两个相互分离的板块之间的边界。见于洋中脊或洋隆,以浅源地震、火山活动、高热流和引张作用为特征。洋中脊轴部是海底扩张的中心,由于地幔对流,地幔物质在此上涌,两侧板块分离拉开。上涌的物质冷凝形成新的洋底岩石圈,添加到两侧板块的后缘上(见地幔对流说)。②汇聚型边界,又称消亡边界,两个相互汇聚、消亡的板块之间的边

六大板块 板块边界是两个板块之间的接触带。板块边界是构造活动带,可分为3类。①离散型边界,又称生长边界,两个相互分离的板块之间的边界。见于洋中脊或洋隆,以浅源地震、火山活动、高热流和引张作用为特征。洋中脊轴部是海底扩张的中心,由于地幔对流,地幔物质在此上涌,两侧板块分离拉开。上涌的物质冷凝形成新的洋底岩石圈,添加到两侧板块的后缘上(见地幔对流说)。②汇聚型边界,又称消亡边界,两个相互汇聚、消亡的板块之间的边界。相当于海沟或地缝合线。可分为两个亚类:大洋板块在海沟处俯冲潜没于另一板块之下,称为俯冲边界,现代俯冲边界主要分布在太平洋周缘(见俯冲作用);大洋板块俯冲殆尽,两侧大陆相遇汇合开始碰撞称为碰撞边界,欧亚板块南缘的阿尔卑斯-喜马拉雅带是典型的板块碰撞带的实例(见大陆碰撞)。③守恒型边界,两个相互剪切滑动的板块之间的边界。相当于转换断层。地震、岩浆活动、变质作用、构造活动等主要发生在板块边界。板块边界的研究是板块构造学的重要内容之一。

板块边界为不稳定地带,地震几乎全部分布在板块的边界上,火山也特别多在边界附近,其它如张裂、岩浆上升、热流增高、大规模的水平错动等,也多发生在边界线上,地壳俯冲更是碰撞边界划分的重要标志之一;可见板块边界是地壳的极不稳定地带

板块离散型

大西洋地区板块的运动 除非洲和北美西部的几个裂谷带之外,现存的所有离散型边界几乎全被海水淹没,使得我们难以观察这些区域的特征。板块沿着洋中脊离散并相背运动,高温的地幔物质从地幔深部上涌充填板块运动留下的空隙,部分物质喷发到地表形成玄武岩,从而板块的后缘出现新生的岩石圈。大洋中脊地形较高,因为组成它的物质温度较高,而密度较低,所以洋脊峰部的热流比洋脊两侧老洋壳的热流高6倍。当古板块破裂并漂移时,新板块也同时形成,例如东非裂谷被认为是沿初期离散型板块边界形成的,以裂谷及火山活动为特点,进一步发展成为红海裂谷,几乎使沙特阿拉伯完全从非洲分离出去。离散型边界以拉张作用为特征,张应力产生断裂,地幔部分熔融产生的玄武质岩浆沿着这些裂隙侵入或喷出。这些岩浆冷却之后成为板块的一部分,地表面积的一半以上是由沿离散型边界的火山作用产生的。

板块碰撞示意图

板块汇聚型

汇聚型边界两侧的板块相向运动,是一个地质作用复杂的地区,它以岩浆作用和构造变形变质作用为特征,又可以分成两种基本类型:俯冲型边界和碰撞型边界。俯冲型边界有一侧的板块俯冲到软流圈,并受热熔融并最终成为地幔的一部分,由于陆壳物质的密度较小,洋壳的密度较大,发生俯冲的板块通常是大洋板块,俯冲作用通常会形成海沟、岛弧、弧后盆地的地貌组合,称为沟—弧—盆体系;碰撞型边界两侧通常都是大陆板块,二者不会发生俯冲而进入地幔,最终发生地壳的变形缩短并“焊接”在一起,在板块的结合处形成一系列的山脉。

板块转换型

图1板块 转换型边界位于相邻板块相互错动的地方,沿转换断层发育,在边界处既没有物质的增生,也没有物质的消减。转换型边界的地震影响如图1所示,它们分隔了大洋洋脊。断裂两边出现的地质体年龄略有差别。值得注意的是在断裂带附近,地壳减薄。转换断层以不同的形式将汇聚板块和离散型板块边界连接起来。在被错断的各段洋脊处,转换断层将两个离散型板块边界连接起来,转换断层也可以将山脊与海沟或海沟与海沟连接起来。但不管转换断层以何种方式连接其它板块边界,转换型边界都与板块相对运动的方向平行。

*文章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造价通立场,除来源是“造价通”外。
关注微信公众号造价通(zjtcn_Largedata),获取建设行业第一手资讯

热门推荐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