造价通

反馈
取消

热门搜词

造价通

取消 发送 反馈意见

弹塑性分类

2022/07/15180 作者:佚名
导读:在弹塑性体的变形中,有一部分是弹性变形,其余部分是塑性变形。在短期承受逐渐增加的外力时,有些固体的变形分两个阶段,在屈服点以前是弹性变形阶段,在屈服点后是塑性变形阶段。地质力学根据在自然界和实验室中的观测,认为岩石在长期力作用下可以是弹塑性体,其弹性变形和塑性变形可以不分阶段同时出现。 弹塑性弹性变形 弹性变形的重要特征是具有可逆性,即材料受力后产生变形,卸除载荷后变形消失,反映弹性变形决定于原子

在弹塑性体的变形中,有一部分是弹性变形,其余部分是塑性变形。在短期承受逐渐增加的外力时,有些固体的变形分两个阶段,在屈服点以前是弹性变形阶段,在屈服点后是塑性变形阶段。地质力学根据在自然界和实验室中的观测,认为岩石在长期力作用下可以是弹塑性体,其弹性变形和塑性变形可以不分阶段同时出现。

弹塑性弹性变形

弹性变形的重要特征是具有可逆性,即材料受力后产生变形,卸除载荷后变形消失,反映弹性变形决定于原子间结合力这一本质属性。

弹性变形的物理本质如下文所述:

图1 原子间作用力的双原子模型 金属是晶体,晶体内的原子具有抵抗相互分开、接近或剪切移动的性质。金属的弹性变形可以用双原子模型来解释,如图1所示。对以金属键结合为主的晶体而言,可以认为:吸引力是金属正离子与共有电子之间库仑引力作用的结果,因它在比原子间距大得多的距离处仍然起主导作用(见图1中的曲线1),所以吸引力是长程力;而排斥力则是短程力,它只有在原子间距离很接近时才起主导作用(见图1中的曲线2),二者的合力如图1中的曲线3所示。可见,当吸引力和排斥力达到平衡时,相互作用力为零,两原子间的平衡距离便确定了,为

,相应的能量处于最低的状态,这是最稳定的状态。

金属在拉应力作用下,当相邻原子间距大于平衡原子间距时,吸引力降低,同时排斥力也降低,但吸引力大于排斥力,所以两原子间的合力表现为吸引力,在该吸引力的作用下原子力图恢复到原来的平衡位置;反之,金属在压力作用下,当相邻原子间距小于平衡原子间距时,两原子吸引力和排斥力都有所增加,但排斥力大于吸引力,所以两原子间的合力表现为排斥力,在该排斥力作用下原子力图回到原来的平衡位置。因此,在拉力或压力去除后,原子恢复到原来的平衡位置,宏观变形也随之消失,这就是弹性变形的物理本质。

弹塑性塑性变形

金属材料常见的塑性变形方式主要为滑移和孪生。

滑移是金属材料在切应力作用下位错沿滑移面和滑移方向运动而进行的切变过程。通常,滑移面是原子最密排的晶面,而滑移方向是原子最密排的方向。滑移面和滑移方向的组合称为滑移系。滑移系越多,金属的塑性越好,但滑移系的数目不是决定金属塑性的唯一因素。例如,fcc金属(如Cu、Al)的滑移系虽然与bcc金属如(

)的相同,但因前者晶格阻力低,位错容易运动,故塑性优于后者。

试验观察到,滑移面受温度、金属成分和预先塑性变形程度等因素的影响,而滑移方向则比较稳定。例如,温度升高时,bcc金属可能沿|112|及|123|滑移,这是由于高指数晶面上的位错源容易被激活所致;而轴比为1.587的钛(hcp)中含有氧和氮等杂质时,若氧的质量分数为0.1%,则(1010)为滑移面;当氧的质量分数为0.01%时,滑移面又改变为(0001)。由于hcp金属只有三个滑移系,所以其塑性较差,并且这类金属的塑性变形程度与外加应力的方向有很大关系。

孪生也是金属材料在切应力作用下的一种塑性变形方式。fcc、bee和hcp三类金属材料都能以孪生方式产生塑性变形,但fcc金属只在很低的温度下才能产生孪生变形。bcc金属如

及其合金,在冲击载荷或低温下也常发生孪生变形。hcp金属及其合金滑移系少并且在c轴方向没有滑移矢量,因而更易产生孪生变形。孪生本身提供的变形量很小,如Cd孪生变形只有7.4%的变形度,而滑移变形度则可达300%。孪生变形可以调整滑移面的方向,使新的滑移系开动,间接对塑性变形有贡献。

孪生变形也是沿特定晶面和特定晶向进行的。

*文章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造价通立场,除来源是“造价通”外。
关注微信公众号造价通(zjtcn_Largedata),获取建设行业第一手资讯

热门推荐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