价格体系按其内部联系形成和各种价格所处的不同层次状态分析,由各种价格通过纵向衔接和横向联系连结而成。同一种商品在流通各个环节上价格之间的纵向衔接称为商品差价;国民经济各部门所提供的各种不同商品(劳务)价格之间的横向联系。
在中国,由于国家对部分商品(劳务)价格实行直接行政控制或间接宏观调控,就使商品(劳务)价格之间多了一层管理程度的差别及由此形成的相互关联。
价格体系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同类商品之间的价格关系即商品差价体系、不同商品之间的价格关系即商品比价体系和按经济管理原则形成的价格形式体系。
商品从生产进入流通,直至进入消费领域的过程中,发生了时间与空间的运动,产生了价值和效用的变化,从而形成了价格的差别及各类商品的差价体系。
合理的购销差价和批零差价,是协调工业和商业农业和商业、批发和零售企业以及国家和消费者利益关系,保证商品从生产环节安全、快捷、高效地抵达消费环节,使其效用和价值充分实现的重要条件,也是在现行价格体系中控制销售价格水平的重要工具。
季节价差的成因
季节差价是同种商品在同一市场因季节不同造成的价格差额。其意义在于缓解生产、消费的季节性波动和市场的相对平衡。
地区差价的成因
同种商品从产地运往销地,经营单位需要支付一定的运输费用及在运期间的利息以及损耗等,从而形成了地区差价。合理的地区差价,有利于促进商品正常流通和扩大地区间商品交流,有利于生产力合理布局。
由商品(劳务)的质量差别造成的差价。一方面,它与商品的时间和空间运动无关,因而与上述差价有所区别;另一方面,它又是由价值和效用的差别形成的,因而与上述差价又有着相同的内涵。质量差价对于促进企业提高产品质量,运用价值工程原理改进经营管理,从而促进资源使用效率的全面提高,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在交换中,不同的商品(劳务)按照价值规律的要求发生联系,形成了各类商品的比价体系,如工农业产品比价、农产品内部比价、工业品内部比价、工农业产品与运输之间的比价等。
在商品比价体系中,工农业产品比价反映着国家工业企业和广大农民的利益关系。农产品价格不仅直接决定着农民的收益,而且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职工的工资水平,通过工资影响着工业品成本、运输成本、建筑成本和服务行业开支水平,从而影响着工业品价格、交通运输价格、建筑产品价格和服务收费水平。
农产品中的经济作物价格水平,则直接作为工业产品的原材料,决定着工业产品的成本水平,从而决定着其价格水平农产品内部比价反映了各种农产品的生产收益之间的关系,对于农业生产结构的均衡和协调,具有决定性的影响。工业品内部比价则反映着工业企业之间、工业企业与国家之间的利益关系。工业原料和能源价格,对国民经济一切部门的产品成本和价格都有影响,对工业生产结构的形成和演进具有决定性作用。
按国家管理的严格程度划分,中国有三种价格管理形式:政府指导价、政府定价和市场调节价。这三种价格形式在数量上呈板块组合,如:1990年农产品收购总额中国家定价部分占31%,国家指导价部分占27%,市场调节价占42%;社会商品零售总额中国家定价占30%,国家指导价部分占25%,市场调节价占 45%。在功能上表现为有机结合,即三种价格形式在不同区域、不同所有制、不同产品和不同时期内相互之间有一定的影响。
在国民经济体系中,各种类型的生产经营者生产经营着上百万种商品。有多少种商品,就有多少种价格。每种商品规格、型号、等级、花色、式样不同,又有不同的价格,它们还因在生产过程和流通过程所处的阶段不同、地区不同、季节不同而不同。每一种商品都是价格体系中的一个组成部分,因此不同的商品并不是彼此孤立存在的,它们构成一个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有机整体。
各种商品价格之间的这种有机联系,突出表现在一种商品价格的变动,往往会收起另一些商品价格的变动;一个地区商品价格的变动,往往会引起另一些地区商品价格的变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