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古代建筑中,柁墩是非常有讲究的。它的讲究分为两方面,一方面是放置的位置,一方面是它的装饰。就安放的位置而言,如果上面的梁枋比下面的梁枋短,那么柁墩就放置在短梁的两端;如果上下两层梁枋一样长,则放在梁枋的中段。梁枋短的放一个,梁枋长的放两个。至于装饰,那就丰富多彩了。
古代,人们非常讲究宜居。以所居住的建筑为例,在保证质量安全的前提下,要对建筑进行装饰。从里到外、从上到下、从点到面都要装饰和美化,充满美好寓意,给人以视觉享受。大的房梁、立柱要装饰,房檐斗拱要装饰,连小小的柁墩也要装饰。可以这样说,古人不放过任何一个可以装饰的细节,这叫古建筑的和谐。
在开封遗存的大量清代和新中国成立前的建筑当中,基本上都有柁墩。有的在门楼上,有的在主房的房檐下,这些柁墩基本保存完好。因为房顶被风雨侵蚀烂了,还有梁枋保护,只要过梁枋不倒,基本上柁墩都会存在。柁墩的样式基本上都以矩形为主,装饰图案也基本一致。大部分都是以一个硕大的荷叶为支撑,两边配以盛开或半开的荷花。当然,也有全是荷叶不配荷花的。
在开封遗存的古建筑当中,也有一些不一样的。以汜水会馆的柁墩为例,其东西厢房的柁墩很别致也很精美。从外形看,柁墩中央是一朵盛开的牡丹花,两边是牡丹花的花叶,花叶外是翻卷的云纹。由于雕工细腻,看起来十分生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