造价通

反馈
取消

热门搜词

造价通

取消 发送 反馈意见

土壤物理土壤结构

2022/07/15140 作者:佚名
导读:土壤物理性质之一。指土壤颗粒(包括团聚体)的排列形式。但学术界关于土壤结构的定义并不完全一致。苏联学者H.A.卡钦斯基认为土壤结构是土壤中不同大小、形状、孔隙性、力稳性和水稳性团聚体的综合。美国学者L.D.贝弗则认为土壤结构是土壤中原生颗粒和次生颗粒(包括孔隙)排列成的一定形式。 土壤颗粒的大小及其不同排列形式,使土壤孔隙呈各种几何学特征,从而影响土壤中水、热、气的保持和运行,植物根系的穿插,微生

土壤物理性质之一。指土壤颗粒(包括团聚体)的排列形式。但学术界关于土壤结构的定义并不完全一致。苏联学者H.A.卡钦斯基认为土壤结构是土壤中不同大小、形状、孔隙性、力稳性和水稳性团聚体的综合。美国学者L.D.贝弗则认为土壤结构是土壤中原生颗粒和次生颗粒(包括孔隙)排列成的一定形式。

土壤颗粒的大小及其不同排列形式,使土壤孔隙呈各种几何学特征,从而影响土壤中水、热、气的保持和运行,植物根系的穿插,微生物的活动以及养分的有效性和供应速率,最终直接或间接地影响植物的生长和土壤的生产性能。

土壤物理结构类型

土壤颗粒的排列形式大致可分两类:一类是以单粒(又称原生颗粒)为单位的排列;另一类是以复粒(又称次生颗粒)为单位的排列。根据结构体的形态、大小或性质还可分成若干类型。1927年,苏联学者C.A.扎哈罗夫根据结构体形态提出了土壤结构的分类方案并几经修改。1951年美国农部提出的土壤结构分类表(表3)是使用较为广泛的一个分类系统。在此系统中,按土壤结构体的形态特征将土壤结构分为4个类型;根据结构体的大小每种类型又分为5级;根据结构体自身和结构体之间粘结力的大小每级又分为 4个发育程度。土壤结构还可根据受水浸泡或外力作用后的不同反应而分为水稳性、力稳性或非水稳性和非力稳性结构。前二者统称为稳定性结构;后二者统称为非稳定性结构。稳定性结构的形成主要依赖于对土壤颗粒具有较强的胶结力的物质的存在。

土壤物理结构形成

主要指土壤中团聚体(耕层以下通常称结构体)的形成,通常有3个途径,原生颗粒通过凝聚等作用形成次生颗粒(或称微团聚体、复粒或有机无机复合体);次生颗粒再经有机质等胶结物质的作用而进一步形成团聚体,或原生颗粒直接由胶结物质粘结成团聚体;致密的土体通过根系活动、干湿交替、结冻融冻等各种外应力的作用而崩解成团聚体。有机物分解的中间产物多糖和多价阳离子在形成稳定性团聚体中也有重要作用。近年又提出粘团学说,认为粘团是粘粒的小集团群,由粘粒本身定向排列而成,形如片状,其直径一般小于 5微米。粘团彼此间可通过铝键和有机聚合物的作用使团面与团面、团边与团边以及团面与团边相结合而形成团聚体的基本单元,再由基本单元聚合而成团聚体。图 6表示团聚体中粘团-有机质-砂粒的结合形式。

土壤物理结构与肥力

土壤结构除影响植物根系的生长,微生物的活动以及土壤中空气、水分和养分的协调外,还影响土壤的一系列机械物理特性。20世纪30年代,苏联土壤学家B.P.威廉斯提出团粒结构学说,认为由胡敏酸钙结合的直径为10~0.25毫米的水稳团聚体(又称团粒)含量达70%以上时,即为有结构的土壤。这种土壤同时具备团聚体之间的非毛管孔隙和团聚体内的毛管孔隙,因而能协调土壤中水分、空气、养分的保持与释放的矛盾;同时可减少地表径流,防止水土流失。但以后的研究者认为,土壤中0.25~10毫米水稳性团聚体的数量和最佳粒径应依不同的生物气候条件而异。在湿润多雨地区,为便于通气排水,水稳性团聚体的含量宜略高,直径也可略偏大;而在干旱少雨地区,图7则水稳性团聚体含量略低、粒径略小的有利保墒。近期的研究还认为,在评价土壤结构时,除团聚体的形状、大小和数量外,还要考虑与土壤结构密切有关的其他一些性质,如土壤孔隙的大小分配、土壤的通气性和透水性以及不同水分吸力时的土壤持水量和生物活性等。  结构的改良  由于土壤表层经常受到不合理的耕作和灌溉的影响,土壤结构易被破坏,从而导致土壤物理性质恶化。为了保护和改善土壤结构状况,保持和提高土壤肥力,可以采取的措施包括:合理耕作,改多耕为少耕或免耕;合理灌溉,改漫灌为喷灌、滴灌或底土渗灌;合理轮作、施肥,在轮作制中安排一定比例的绿肥或牧草,以及增施有机肥料等。施用结构改良剂则可达到快速改善土壤结构状况的目的。已知的土壤结构改良剂有聚乙烯醇,聚醋酸乙烯脂,水解聚丙烯,聚丙烯酸,醋酸乙烯脂 -嘎丁烯二酸共聚物,二甲胺基乙基丙烯酸盐以及聚丙烯酰胺等。其中聚丙烯酰胺已开始在西欧较大面积上使用。此外,沥青乳剂和各种类型的胡敏酸盐制剂也有明显效果。

*文章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造价通立场,除来源是“造价通”外。
关注微信公众号造价通(zjtcn_Largedata),获取建设行业第一手资讯

热门推荐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