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水文地质和水力条件调查
进行地下水污染调查时,必须确定调查的范围和合理的布置采样点,使样品的测定具有代表性。只有在搞清水文地质以及地下水的动力条件的基础上,才能了解污染物在地下水中的扩散过程和方式,找出污染源的所在,为采取合理的保护地下水措施提供科学依据。
(2)环境背景值选择
环境背景值的调查是评价地下水污染程度的重要依据。选择时应寻找受人类活动影响少或未曾受到人类活动的地区。这一地区地下水的岩层、地面表层、土壤、地下水动力条件等天然因素未遭受人为的破坏,仍保持着经漫长历史过程所形成的特点。在这样地区内,也有可能有一种或几种天然物质存在,它们在这一地质单元和自然条件下,含量变化不大。因此可以把某地区含有某种物质的天然含量的平均值作为背景值。但在目前人类活动频繁的环境内,很难寻找到自然环境的原始组成。只有选择相对洁净的地区作为背景值的依据。
(3)监测点选择
在对地下水进行长期监测时,监测网点的布设应考虑污染源的分布,环境水文地质条件,含水层性质,地下水开采状况和区域水化学特征等因素。网点的设置还要点面结合,在有毒物质排放量大、危害性大的污染源,重污染区和水源地要多布点。布点时还应根据污染物往地下水中的扩散形式来确定。
(4)分析测定方法的可信度
在对一个地区进行评价时,所采用的分析测定方法的可靠性是取得真实数据的基础。每一个数据的真实程度,与样品的采集、处理和分析测定过程都有关系。
样品的采集包括监测井的选择、采样时间和所用的采样方法。要使样品具有代表性,除要合理选择监测点外,采样方式和采样时间的确定是不可忽视的因素。
(5)获取数据的分类
在取得大量的数据之后,必须对它们进行分析和解释,才能对地区污染程度作出正确的评价。我们按照下列几个方面的原则,对数据进行了分类处理:
a.按布点的地区分成为工业污染区、农业污染区、城市污染区和污灌区。
b.按监测井深度分类。因为选择不同深度的水源井比较困难,也不能按所需的条件来开凿合乎要求的井。目前仅能选择现有的水源井中条件合适者进行研究。
c.按采样时间分类。目的是比较枯水期和丰水期的水质变化,以追踪污染源。
d.污染预报
监测地下水的目的是及时地预报水质污染和提供水源保护和建设的资料。由于地下水流动缓慢,自净能力远比地表水弱,一旦受到污染就难以消除。所以保护地下水源要坚持预防为主,尤其是以地下水为主要水源的地区,预报更显得特别重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