造价通

反馈
取消

热门搜词

造价通

取消 发送 反馈意见

中国强震动观测台网建设与发展简介

2022/07/16126 作者:佚名
导读:强震动观测利用仪器测量和记录地震现象和效应,即地球地表和近地表介质的地震运动以及工程结构反应,其目的是借助于观测记录资料研究地震地面运动及工程结构的反应和破损特点与规律,为认识地震过程及进行工程抗震设防与减灾提供依据。 1932年美国研制出世界上第1台强震动观测仪,即USCGS型加速度仪。1933年在美国南加州地区布设第1批USCGS型加速度仪,同年3月在加州长滩地震中取得世界上第1条地震动加速度

强震动观测利用仪器测量和记录地震现象和效应,即地球地表和近地表介质的地震运动以及工程结构反应,其目的是借助于观测记录资料研究地震地面运动及工程结构的反应和破损特点与规律,为认识地震过程及进行工程抗震设防与减灾提供依据。

1932年美国研制出世界上第1台强震动观测仪,即USCGS型加速度仪。1933年在美国南加州地区布设第1批USCGS型加速度仪,同年3月在加州长滩地震中取得世界上第1条地震动加速度记录,开启了世界强震动观测历史。目前,美国拥有超过2600个地面强震动观测台站和约180个结构反应观测台阵(超过3200个通道)。日本于1952年研制成SMAC型强震动观测仪,从1953年开始强震动观测,现在拥有超过5000套观测仪的场地和结构强震动观测台网,主要是遍布日本的K-NET和KiK-net强震动观测台网,其观测台站平均间距约25km,K-NET由超过1000个地面观测台站组成,KiK-net由约700个包括地面和对应井下观测点的台站组成。伊朗、墨西哥、新西兰和澳大利亚等国家也建设了较大规模的强震动观测台网。

1956年,中国地震工程奠基人刘恢先院士倡议开展强震动观测工作,1962年在新丰江大坝建设第一个强震动观测台站,开启中国强震动观测历史。1966年邢台地震和1976年唐山大地震后,中国强震动观测台网有了一定程度发展,但是至20世纪90年代中期,仅拥有约300个固定台站(包括结构台阵)和数十台强震动仪用于流动观测。“九五”期间,中国强震动观测有了较大程度的发展,增设400多个数字强震动观测台站,包括固定和流动场地地面台站、结构观测台阵和首都圈地区的地震动强度(烈度)速报台阵,初步形成数字强震动观测台网。而大规模强震动观测台网建设是在21世纪初“十五”期间,建设形成覆盖大陆地区的国家数字强震动台网,主要包括:在地震活动较强区域布设的1154个固定自由场台站,北京、天津、兰州、乌鲁木齐、昆明5个城市地震动强度(烈度)速报台阵的310个观测子台,12个强震动观测专用台阵(活断层影响、地震动衰减、场地和地形影响及典型工程结构等)的319个观测子台。2014年国家强震动台网又建设完成240个观测台站,包括首都圈地区和兰州地区地震预警台网的240个子台。近20年来,地方政府和企业也投入资金建设了近1000个强震动观测台站(台阵子台),特别是桥梁、水电站、核电站等结构反应观测台,充实了国家强震动观测台网。

目前,中国大陆强震动观测台网的观测台站主要集中于24个局部区域和5个大中城市,区域台站间距25-50km,城市台站间距5-10km,设有1个国家、4个区域和各省市强震动台网中心、分中心和省级中心,以实施全国强震动观测运行和管理。中国强震动台网在汶川地震时获得主震记录约为1400条、余震记录超过2万条,此次大范围台站记录丰富了世界强震动记录资料库,填补了特大地震近断层强震动记录的空白,引起世界关注。另外,中国台湾地区,1972年开始强震动观测台网建设,目前拥有超过1500台强震动仪组成的自由场地、井下和结构观测台站(台阵),其中SMART-1(1980)台阵是世界上最早布设的场地地震动观测台阵,在1999年集集7.6级地震及余震时,获得1万多条记录,是国际上首次对同一地震(主余震)获得如此巨量的强震动记录。

中国强震动观测由早期地震地面运动和工程结构反应的观测与应用,发展到进一步利用强震动台网开展地震灾害速报和地震预警工作,该工作始于20世纪90年代末,现形成近10个城市的地震烈度速报系统、2个国家层面的区域地震预警系统以及多个针对高速铁路和输气管道的工程地震报警系统、多个针对社会公众服务的局域性地震预警试验系统。中国地震局目前正在开展“国家地震烈度速报与预警工程”这一覆盖全国的重大建设项目的规划和立项工作,提出了初步建设方案。该项目的建设将进一步推进中国强震动观测的发展,使得强震动观测能无空白高密度覆盖中国大陆地区。

*文章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造价通立场,除来源是“造价通”外。
关注微信公众号造价通(zjtcn_Largedata),获取建设行业第一手资讯

热门推荐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