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背景
中国是最早认识并且应用有色金属的文明古国之一(见冶金史)。但自帝国主义列强入侵中国并进行掠夺以后,旧中国的有色金属工业就一直处在极为落后的状态。1949年全国有色金属生产企业只有几十个、职工仅几万人,生产不到十个品种,而且多以矿砂原料等初级产品形式,供应欧美、日本,仅锡、锑两种出口产品就占了当时有色金属产量的一半以上。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重工业部曾专门设立有色金属工业管理局(或总局),把有色金属工业作为一个独立的行业来建设。1983年,国务院又决定把有关部门从冶金工业部划分出来,单独成立中国有色金属工业总公司,以进一步发展有色金属工业。30多年以来,大体经历了四个发展时期。
1949~1957年第一个五年计划完成期间,有色金属工业在恢复的基础上有了很大发展,建立了一些旧中国所没有的铝、镁冶炼和加工企业,硬质合金厂、碳素厂以及近代的铜联合企业,还扩建了钨、钼、铍、锂等矿山。
1958~1964年为发展品种质量时期。根据“自力更生”的方针,把新型材料作为全国集中攻关的对象。这期间,突破了原子能工业、航空工业、电子工业、舰艇、常规武器等所需有色金属材料生产技术关,为中国国防尖端工业的发展作出了贡献。
1964~1966年6月前,这一时期内基本建成了铜、铝、镍、钼和稀有金属矿山、冶炼、加工等战略后方的厂矿,大大改善了有色金属工业的布局。
虽经”文化大革命”的干扰和破坏,但从1977~1980年,有色金属工业又得到了迅速恢复和发展。1980年与1976年比,10种有色金属的产量平均每年递增14%,1980年产量达到历史最高水平,大大提高了我国有色金属的自给率,增加了出口产品的品种和数量。1981年以来,有色金属工业进一步贯彻执行中国共产党第十一届中央委员会第三次全体会议以来的路线和“调整、改革、整顿、提高”的方针,整顿现有矿山、工厂,提高经济效益,为下一步高速度发展打好基础。
30多年来,国家给有色金属工业巨额的投资,建成的有色金属企业是建国初期的27倍,现有职工总数是建国初期的20倍,其中工程技术人员占职工总数的7%,使有色金属工业从地质勘探、采矿、选矿到冶炼、加工,从科研、设计、施工到生产、教育,建立了专业比较齐全、具有一定规模的体系。据统计,铜、铝、铅、锌、镍、锑、锡、汞、镁、钛十种常用有色金属,以1952年为100,1981年达到1706,29年间平均每年递增10.28%,同期上缴利税为投资的一倍半。
中国现代有色金属工业的发展有以下一些基本特点:①铜、铅、锌等三种常用重有色金属1982年的产量与1952年比,铜是12倍,铅是23倍,锌是28倍。这样的增长速度在世界有色金属发展史上是少有的。②钨、锡、锑、汞等传统产品继续出口。30年来钨精矿出口量占产量的54%,锡出口量占产量的58%,锑出口量占产量的53%,汞出口量占产量的54%;其中锑的产量和出口量占世界首位,钨精矿产量和出口量在世界上均占绝对优势。③建立和发展了轻金属工业。50年代初期中国开始建设铝工业,80年代初全国已形成完整的铝工业体系,大、中、小铝厂遍布全国。70年代以来铝产量已占十种有色金属总产量的30%左右。④镍、钒、钼、钴等合金原料的生产、供应有了很大改善。1982年镍的产量是1963年的50倍,1979~1982年镍和钴进口量大幅度减少。钒、钼等资源已经做到自给有余,并有出口。⑤稀有金属生产有很大发展。50年代后期开始生产镓、锗、铟、铊、铍、硒、碲、砷、铂、钯、海绵钛、海绵锆、钨条、钼条等金属以及铍、锂、锆等稀有金属化合物。60年代开始生产稀土金属、海绵铪、铌条、单晶锗、单晶硅、砷化镓、硅外延片、稀有金属合金以及铌、锆、铪、铼、铀等稀有金属和稀土金属化合物。70年代以来又增加了锂、铯、钌、铑、锇、铱、钒等金属的生产。⑥黄金生产发展也很快。以1960年全国黄金产量为100,1970年为147,1980年为369,1982年为385。1982年的白银产量是 1950年的29倍。⑦资源综合利用在有色金属中占重要地位。80年代初通过综合利用回收的有色金属资源,铜精矿占10%,铅锌精矿占4~6%,锡精矿占1~2%,钼精矿占26%,铋精矿和钴精矿为100%,白银为85%,稀土精矿和许多稀有金属也是通过综合利用回收生产的。⑧有色金属加工业提供了多种有色金属材。1982年铜、铝、铅、锌、镍、镁、锡、钛、镉等常用有色金属加工材的产量比1952年增加40多倍。板、管、棒、型材、线、带、箔、硬质合金、有色金属加工粉、稀有金属加工材、贵金属材、双金属材的生产也陆续建立和发展起来。(见彩图) 随着现代化工、农业和科学技术的突飞猛进,有色金属在人类发展中的地位愈来愈重要。它不仅是世界上重要的战略物资,重要的生产资料,而且也是人类生活中不可缺少的消费资料的重要材料。2100433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