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5月12日下午,来自联合国工业发展组织中国投资促进处的专家组一行七人,在对河北省保定市的新能源产业考察调研后普遍认为:保定的新能源产业发展迅猛,并已形成了完整的产业集群,该城市成为中国首个真正意义上的低碳城市希望很大。
据保定市外办主任刘志强介绍,专家组是就联合国规划推出的《产业集群与资本运作方案国际试点项目》来保定市考察。该项目拟定于二00八年在中国筛选五个城市作为试点地区,并给予支持,评估合格后再进行推广实践。河北省已有廊坊市入选该项目试点城市。
专家组在此间的行程中,分别参观了即将竣工的中国首座电谷大厦、中国最完整太阳能光伏产业链企业——英利集团以及中国电谷风电产业园等,并就相关问题提出了建设性意见。
专家组负责产业集群与资本运作方案的专家罗响称,低碳城市是指城市在经济高速发展的前提下,保持能源消耗和二氧化碳排放处于较低的水平。保定的新能源已明显的形成了几大产业集群,这就构成了建设低碳城市的良好基础。保定或将成为中国首个真正意义上的低碳城市。
据悉,保定市已形成光电、风电、节电、储电、输变电与电力自动化六大产业体系,新能源企业达一百六十余家,“中国电谷”和“太阳能之城”享誉海内外,籍此,保定已成为全球性保护组织WWF(世界自然基金会)“中国低碳城市发展项目”的首批两个试点城市(另一个为上海)之一。
保定市高新区管委会主任马学禄表示,该市计划用十年左右的时间,建成一个销售收入超千亿、国际化的可再生能源与电力设备产业基地,探索出一条能源可持续利用的区域发展新路,使保定真正成为中国低碳经济发展的倡导者。
既不能为了发展而牺牲环境,也不能为了保护环境而放弃发展。在这两个重大选择面前,保定必须在工业文明和生态文明之间开辟一条“绿色通道”。
选择河北保定作为走近低碳经济实践篇的采访对象之一,是因为保定创了两个“低碳”第一:
一是2008年12月24日,保定市政府向社会公布了《关于建设低碳城市的意见》,与此配套的《保定市低碳城市发展规划纲要(2008—2020年)》(草稿)也由清华大学公共管理学院与保定市发改委联合制定完毕。这是首个以政府文件形式提出的促进低碳城市发展的文本,它标志着保定城市发展步入了以能源节约、新能源推广应用和碳排放降低为主要标志的低碳模式。
二是在河北省年初公布的2008年经济发展统计报告中,保定市的工业增加值增速和地方一般财政收入增速,双双第一次冲上河北第一的位置,其中以新能源为代表的低碳产业增速更是高达40%。
“这让很多人吃惊,但我们自己知道,它绝不是一个偶然现象。”保定市委书记宋太平在接受本报记者独家专访时,以纵横两方面一系事实和数据说明,在国际金融危机的大背景下,保定经济之所以能逆势而上,是区域产业定位准确所致。“依托历史基础,确立以新能源为代表的低碳产业,保定逐步找到了一条既切合实际又具备潜力的低碳发展之路。实践证明,这条路我们走对了。”
选择低碳经济的发展路径,保定是经过深思熟虑的。
保定位于河北省中部,地处京、津、石三角腹地,素有“京畿重地”、“首都南大门”之称。然而,作为大北京都市圈和环渤海经济圈的重要结点,保定的发展既得益于这一区位,同时又受限于这一区位。
“肩负着保护白洋淀、维护京津生态安全以及农副食品供给的重大责任,保定必须要有大局意识。”保定市市长于群在接受采访时说,保定既不能为了发展而牺牲环境,也不能为了保护环境而放弃发展。在这两个重大选择面前,保定必须彻底舍弃高消耗、高污染、粗放型的增长方式,在工业文明和生态文明之间开辟一条“绿色通道”。
保定开始重新审视自己。
保定是中国近代工业的发源地之一,保定的产业基础源于“一五”时期国家在此建立的保定天威、风帆、乐凯等8大企业,涉及机械制造、棉纺、造纸、化工等产业领域。
2000年前后,这些企业普遍存在着发展不景气、效益下滑的现象,而作为全国54个国家级高新技术开发区之一的保定高新区,也面临着产业规模小、缺乏特色和竞争力的困扰。
如何依托高新区,选择既切合当地实际又具有潜力的产业作为发展支撑,成为保定亟须解决的一道难题。保定市委、市政府冷静地分析了自身产业结构和发展优劣势,最终确立了以“新能源和能源设备产业”为突破口、打造新能源产业基地的发展目标。
科学的决策和因地制宜的选择,为保定发展注入了活力,长期徘徊不前的保定高新区第一次实现了“柳暗花明”的飞跃。
类似这样“取”和“舍”的故事,在保定还有很多。
2006年初,保定市委、市政府借鉴美国“硅谷”的发展经验,依托天威、中航惠腾、风帆、英利等一批骨干企业,审时度时地提出打造“中国电谷”的发展目标。这一目标的提出,迅速吸引了包括中国兵装、国电集团、中航集团等在内一批大型企业的产业项目。
“由于当时保定城市总体规划尚在调整中,又加上国家实行最严格的土地政策,‘项目等地’现象非常突出。”于群回忆道,“当时我们高新区已经规划好了文体、会展、行政和商务4大中心,但由于种种原因,这4大中心的5400亩用地一直闲置着。把宝贵的土地资源留给产业项目,还是继续启动这几大中心的建设,成为保定市委、市政府需要尽快做出的一个选择。”经过综合考量,反复权衡,市委、市政府最终做出了“调整4大中心建设用地、优先用于产业发展”的决策。
“这一决策迅速促成了一批产业支撑项目的开工建设,比如总投资30亿元的英利三期工程、总投资126亿元的六九硅业等。这些位于价值链高端的‘大块头’,将为保定在新一轮新能源产业的竞争中赢得更多话语权!”于群信心十足地说。
保定新能源产业的迅速发展,引起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2008年1月,世界自然基金会正式启动“中国低碳城市发展项目”,保定与上海共同入选首批试点城市;同年4月,世界自然基金会发布了《保定:全球可持续能源生产的“电谷”》的研究报告,充分肯定了保定市在助力中国乃至世界低碳经济发展中所起到的重要作用。2008年12月24日,保定市政府正式发布了《关于建设低碳城市的意见》,“低碳保定”的建设正式启动,“中国电谷·低碳保定”成为保定新的城市名片。
“如果说建设‘中国电谷’更多的是考虑经济增长点的话,‘低碳保定’则是一个全新的发展理念。”于群说,“这一理念的形成,得益于我们对新能源产业所处的时代背景,以及对发展理念更深层次的思考。‘低碳保定’就是要让新能源支撑我们的发展、融入我们的生活、承载我们的未来。”
新能源产业已经成为保定经济发展中增长最快、拉动力最强的支撑产业,因为新能源,保定重新回到了人们的视野
“我有幸到河北保定调研过,那儿的低碳设施让我吃惊,新能源份额占到10%!说保定有一种新能源情结,一点也不为过。”不久前,来自英国兰卡斯特大学一位名叫大卫·泰菲尔德的低碳专家,这样描述他眼中的保定。
中国可再生能源学会常务理事、原保定高新区管委会主任马学禄见证了“中国电谷”从无到有、从小到大的全过程。他告诉记者,在发展可再生能源产业方面,保定已具备了系统的发展思路与产业体系,形成了光电、风电、节电、储电、输变电与电力自动化设备制造六大产业集群,相关企业已超过160家。
保定市发改委副主任李建领给记者展示了一组数据,在国际金融危机的不利环境下,“中国电谷”2008年依然保持了主要经济指标40%以上的增速,实现销售收入260.5亿元,同比增长46%;实现出口创汇9.77亿美元,同比增长82.7%。
在保定“中国电谷”,还诞生了若干个“中国第一”:
这里有我国唯一一家全产业链太阳能光伏电池生产企业————英利新能源有限公司,世界上最大的光伏电站项目62兆瓦葡萄牙茂拉光伏电站就是由该公司承建的,已并网发电。
2008年英利公司实现销售收入85亿元。该公司依然保持着光伏电池每瓦主原料硅和非硅成本消耗量最低的世界纪录。
由15位院士参与成立的我国第一个大功率风力发电叶片研发中心———保定华翼叶风电叶片研发中心也建设在这里,其自主研发的2兆瓦风电叶片已成功下线,3兆瓦海上风机项目已被科技部列为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项目。
“中国电谷”已经形成涵盖风电叶片、整机、控制等设备产业体系,其中中航惠腾公司已成为国内最大的风电叶片生产企业,叶片产量突破4000副,国内市场占有率达40%;国电联合动力公司2008年实现100台1.5兆瓦级风电整机生产目标,实现销售收入6亿元,一举进入国内风电整机五强行列。
在节电领域,这里诞生了我国第一套高压大容量电机串级调速系统,以大型电动机节能内馈调速技术、串级调速技术为代表的自主创新项目,将为改善我国大型电动机耗能过高、实现节能减排提供有力技术支撑。“中国电谷”还与华北电力大学建立战略合作关系,共同组建了国内第一家可再生能源学院,为新能源研发提供充足的人才储备。
截至2008年底,中国电谷累计售出光伏产品与风电产品分别为500兆瓦和5089兆瓦,相当于减排二氧化碳1064万吨,为缓解全球气候问题做出了自己的贡献。
在保定,市长于群还有个“新能源市长”的称号————“我很乐意这样的叫法,到保定工作3年来,我明显感受到了人们对于新能源认识的变化与深入,这一点我很欣慰。”
让于群更欣慰的是,在连续多年的发展中,因为新能源,保定重新回到了人们的视野。来自保定市发改委的数据显示:新能源产业占保定市工业的比重约为14%左右,对该市工业的贡献率约为23%,新能源产业已成为保定建设低碳城市的重要支撑。
中国兵装集团、国电集团等一批央企已相继加盟“中国电谷”建设,以国家开发银行为主体的“中国电谷”金融平台建设全面启动,保定先后被科技部、国家发改委等认定为全国唯一的“可再生能源产业化基地”、“新能源产业国家高技术产业基地”。
“再通过10年的努力,我们将把‘中国电谷’建设成一个年销售收入超1000亿元、利税超200亿元的新能源与能源设备产业发展基地,建成国内最大、面向世界的新能源产业领军城市。”于群说。
一方面积极开展节能减排,一方面大力发展新能源产业,推动新能源技术的创新与应用,保定正以建设“太阳能之城”为载体,努力做好低碳经济的“加减法”2007年以前,在保定城西北角,有一片2300多亩的空地,这里集中存放着热电厂产生的2000多万立方米粉煤灰,每到冬春多风季节,西北风卷着黑煤灰直扑市区……
如今,这个被市民称为“黑风口”的地方,正成为保定风电产业的“绿风口”————一个研发、制造、零部件、原材料配套的风电产业园已经初具规模,首期10个项目入园建设,预计投产后可实现产值百亿元。经过治理改造,困扰居民多年的污染也得到了彻底根治,附近西廉粮村村民李金婷高兴地说:“过去一刮风,被子衣服都不敢拿出来晒,现在不落灰了,心里甭提多亮堂!”
一方面积极开展节能减排,实施“蓝天行动”、“碧水计划”和“绿萌行动”。
作为建设低碳城市的重点内容之一,保定2007年提出3年建设“太阳能之城”的目标:通过在全市范围内引导、推广应用太阳能产品,力争到2010年实现节电4.3亿千瓦时目标,减排二氧化碳42.8万吨。
“保定有1100多万人口,财政并不宽裕,但在‘太阳能之城’建设上,我们开动脑筋、多措并举,甚至是‘小题大做’!”保定市市长于群说,自2007年以来,保定在“太阳能之城”建设上已累计完成投资2.57亿元,已有105个居民生活小区完成太阳能应用改造,市区101个主要路口的交通信号灯全部改造成太阳能控制。不久前,世界首座光伏发电与五星级酒店一体化建筑电谷大厦也在保定正式投入使用。
新能源产业的迅速发展、新能源综合应用、节能减排措施的有效实施,为保定市建设低碳城市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因成绩突出,2008年保定市被科技部授予“国家综合利用太阳能示范城市”称号,在建设低碳城市的目标上,保定又前进了一步。
在此基础上,保定市还从城市生态环境建设、低碳社区建设、低碳化城市交通体系建设等方面入手,创新、完善低碳管理,促进低碳规划的有效实施。由国内低碳领域知名专家学者任顾问、保定市主要领导参与发起的“保定市低碳城市研究会”也即将挂牌成立。
从传统的制造加工业到新兴的新能源产业,从培育、壮大低碳产业到低碳城市建设,保定经历了一个从不自觉到自觉、从陌生到不断深化认识的过程,一个由政府推动、企业实施、全社会共同参与的低碳发展格局正在保定逐步形成。
“在建设低碳保定的框架下,我们不仅要在产业上做好对接,在生活和消费上也要做好对接,这两方面缺一不可。”保定市委书记宋太平强调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