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教材建设方面,自1963年班冀超教授编写的晶体管电路教材在学生中讲授以来,深受学生的欢迎,该课程当时在全国也是处于领先地位,促进了我系的教材建设。改革开放以来,我系参加了铁道部教育司组织的教学和教材指导委员会,1992年董保生、陈珍两位教授等人主编了集成电路教科书,并由铁道出版社出版;1993年倪侠渔教授参编了电信网络上下册,由西南交大出版社出版,并于1997年获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截止到2005年我院出版学术专著、译著和高校教材44本;同时,积极参加教改立项获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一项,获省部级教学成果一等奖六项,二等奖五项;学校教学成果一等奖六项,二等奖五项;发表学术论文500余篇。
在实验室建设方面,经过不断的改革更新,使各个专业的教学实验设备齐全,应开出的教学实验完好率在90%以上,并成立了电工电子实验中心和专业基础实验中心。在此基础上,还成立了三个省部级重点实验室:即甘肃省高原交通信息工程及控制重点实验室,铁道部通信与自动化重点实验室和教育部光电技术与智能控制重点实验室,确保了教学、科研工作的顺利进行。
在师资队伍建设方面,除建校初期四位教授外,从1977年至1997年改革开放二十年,造就、提升了副教授以上职称39名,其中教授13名,占师资队伍总数的35%以上,职称结构趋于合理;造就、提升了中年教授20名,更值得指出的是硕士生以上学历的教师占师资队伍总数的60%以上,使师资队伍中的职称结构和学历结构更加趋于合理,为提高教学质量和办学水平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电信系在办学规模不断扩大的同时,始终坚持严谨治学、教书育人、不断提高教学质量,在办学水平和办学效益上狠下功夫,不断深化教育教学改革。随着科技和社会不断地向前发展,新技术、新理论、新方法突飞猛进的向前发展,为了适应发展的需要,从1993年至1998年曾先后进行了四次大的教学计划的修订,以后逐年有对教学计划进行了多次修订,目的在于在培养人才和素质教育、创新教育等方面狠下功夫,以适应市场经济对人才培养的需要,并取得了较大的成果。电信息学生在参加全国性各类比赛中取得了较好的成绩。如计89级董占军同学获全国大学生计算机迅达杯二等奖,名列全国第四名;计90级冷晗生同学获全国大学生科技发明二等奖;动93级曹韶同学获97年全国大学生挑战杯科技制作大赛奖;控93级黄康同学获铁道部茅以升奖学金;国家四、六级外语考试的通过率逐年提高,平均通过率已达65%以上;学生在参加省级计算机竞赛多次名列榜首;参加国家数学建模竞赛,多名学生获得国家一、二等奖和省的特等奖,一、二等奖;从2001年开始参加每两年一次的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连续四次参赛六个队,获国家级二等奖和省特等奖,一、二等奖,名列甘肃省高校榜首。学生在校学习期间,除了学习专业、文化知识外,在德智体美等方面也得到了全面发展,形成了良好的校风和学风,涌现一批先进集体和个人。1994年铁道部团委命名电信系团总支为部先进团总支;计91班团支部为部级先进团支部和全路先进班集体;控95级刘丽英同学被铁道部团委授予先进团员称号;通91级高帆、动91级唐龙、控92级刘金梅三名同学为全路三好学生;信电学院团委从2000年至2005年连续六年被授予甘肃五四红旗团委的称号;2000级朱丹同学获2003年度甘肃省三好学生称号;自动化00-1班获2003年度全省先进班集体称号;信电学院党员学生“三个代表”社会实践服务团获2002年度暑假三下乡社会活动优秀团队;信电学院党员大学生到少数民族地区“三个代表”社会实践服务团获2003年甘肃省大中专学生志愿者暑假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优秀团队。
自动化与电气工程学院自1958年建校至今已有50年的历史,培养全日制本、专科学生近9000人,硕士生200余人,其中不乏在国内外同行内有着重要影响的一批校友。
自动化与电气工程学院现有1个博士点(交通信息工程及控制),2个一级学科硕士点(控制科学与工程、电气工程)和3个二级学科硕士点(交通信息工程及控制、电磁场与微波技术、系统分析与集成)。交通运输工程(交通信息工程及控制方向)、控制工程和电气工程3个领域可招收在职和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
3个本科专业:自动控制(原铁道信号)专业、自动化专业、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原铁道供电)专业。2个国家特色专业建设点:自动化专业、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1个国家级“卓越工程师”计划试点专业: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
1个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电气工程与自动化教学示范中心。2个省级重点学科:交通运输工程(交通信息工程及控制)、控制理论与控制工程。3门省级精品课程:电工学、计算机控制技术、单片机原理。4个重点课程群:电工学、电力电子技术、控制理论与技术、单片机原理与嵌入式系统。
学院设有3个系和1个教研室,即:自动控制系、自动化系、电气工程系和电工学教研室;设有12个研究所:电子与显示技术研究所、综合自动化研究所、铁道信号应用技术研究所、电气工程技术研究所、控制科学与工程研究所、电机电器及其控制研究所、城市轨道交通智能控制研究所、计算智能与信息处理研究所、铁道电气化与自动化研究所、城市轨道交通自动化研究所、交通信息技术研究所、先进控制技术研究所;拥有铁道部“通信与自动化”重点实验室,甘肃省“高原交通信息工程及控制”重点实验室。
学院现有教职工93人,其中博士生导师2名,教授14名,副教授及高级工程师28名,具有博士、硕士学位的教师75名,7人获甘肃省“555人才工程”和学校“青蓝工程”资助。在校全日制硕士、博士研究生共350余名,本科生2400余名,自考生670余名。
学院主动适应铁路建设对人才的需求,加强铁路特色专业建设,开辟了“城市轨道交通信号”、“机车车辆控制技术”、“接触网工程”、“城市轨道交通供电技术”等专业方向,毕业生深受用人单位欢迎。围绕铁路“高速、重载、安全”的主题,重点扶持特色科研方向和团队,依托“光电技术与智能控制”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和“国家绿色镀膜技术与装备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积极开展铁路全电子化微机联锁、列车运行控制、机车车辆控制、工业自动化、风力发电控制技术、铁道供电系统、电力牵引及其自动化等方面的科学研究。“ZR-1416-8型大型铝板翘式换热器真空钎接设备计算机测控系统”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被国家科委列入《国家科技成果重点推广计划》;“车站信号微机联锁系统”被列入国家级科技成果重点推广计划;“铁路车站全电子化模块高原适应性研究”、“新型智能网络化电子引导系统研究与应用”、“计算机联锁系统”、基于软计算的工业控制优化一体化软件平台开发及应用等6项成果获甘肃省科技进步奖。
近三年,学院教师发表学术论文190篇,其中三大检索论文60余篇;获省部级科技进步奖3项,兰州市科技进步一等奖3项;编写出版教材15部;科研经费到款额逐年增加,2011年达520余万元;获得3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2项铁道部重点项目。
积极开展继续教育工作,扩大专业影响,建立了3个工程硕士教育基地;先后与8个铁路局、1个地铁公司、1个新能源发展有限公司、多个厂家和工程公司成功举办了新技术、专业技术培训;与近30多家单位建立了联系,校企培训合作呈现出铁道信号与电气工程专业并举,学历教育和短期培训共存,品牌与特色鲜明,质量不断提高,规模逐步扩大的良好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