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在东汉时代已开始种植水稻,张堪为渔阳太守时,在狐奴县(今顺义)利用沽水(今白河)和鲍丘水(今潮河),开稻田8000顷。三国魏嘉平二年(250年)在湿水(今永定河)上建戾陵堰,开车箱渠,引水灌溉蓟城(今北京)周围1万余顷农田,以后经修治一直使用到唐代。金、元开金口河不能通漕运,但上游地区仍有灌溉之利,可灌京西稻田。明、清虽有明令禁止引用永定河水灌溉,但因“比常农倍收,旱潦不灾”,两岸农民“私开沟河者”不断。金代在白莲潭下游,约今东城区一带曾引“宫左流泉溉田,岁获稻万斛”。在西北郊因地下水埋藏较浅,自流泉很多,适于种植水稻,经历代努力成为著名的“京西稻”产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