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定河洪枯变化大,河水含沙量大,下游河身多淤善徙,俗有“小黄河”之称,是北京城市防洪的重点河流。历史上永定河决溢自辽金时就有记载,下游河道出山口处,高于北京城约40m,直接威胁市区安全。金代开始修筑堤防,元代建大都新城,向东北方向迁移,可避开一般洪水。明代筑北京南城,开始大规模加筑左岸堤防,决溢次数增加。清初决溢加剧,永定河备受重视。到康熙三十七年(1698年)两岸堤防系统建成,固定了永定河在北京地区的河道,左岸石景山以下大堤成为防洪的重要屏障,以后历代都十分重视堤防加固工程(参见永定河大堤)。此外,因北京城地理位置十分优越,不但可以从西北和西南2个方向供水,而且可以向东、南、北3个方向排水,可避免永定河水泛溢直接冲人内城。金中都城下有条石修砌精密的排水水关,20世纪80年代已被发掘展示。元大都初建时先立泄水渠7处,土城上修建了水关专作排水之用。明代排水系统逐渐完善,内城一级排水干沟有玉河、泡子河、大明濠(沟沿)、东沟等汇人前三门护城河,东出通惠河。外城明代有三里河、旧沟、郊坛后河等,到清代这3条排水河并为龙须沟。二级排沟分布在各大街两侧,一般宽3尺、深5尺,与发掘出的元代排渠尺寸相当。三级小沟在偏街小巷分布更密。据乾隆五十二年(1787年)统计,内城二级排沟有30533丈,三级小沟有98100余丈。另外城内还有不少湖泊水域,可起到一定的调节洪水作用。
参考书目
蔡蕃.北京古运河与城市供水研究.北京:北京出版社,19872100433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