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工科基础课程教学基地的建设是面向21世纪教学内容与课程体系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继国家重点实验室、重点学科建设之后国家在工程教育方面组织的重大改革和建设项目。
国家工科电工电子基础课程教学基地
“重庆大学国家工科电工电子基础课程教学基地”(以下简称“基地”)是国家教育部1996年首批立项建设的全国45个工科基础课程教学基地之一,同期获准教育部投资建设的国家工科电工电子基础课程教学基地全国只有8家,而重庆大学是教育部在西南地区首批立项建设的唯一工科电工电子基础课程教学基地。“基地”的建设,优化了重庆大学电气信息类专业人才培养的环境和条件,使电工电子系列基础课程焕发了青春活力。毕业生质量和竞争力显著提高,为国家培养和输送了一大批栋梁之才。2004年4月,“基地”通过了教育部验收评估专家组的实地考查与合格验收,正式挂牌运行。
一、实现了建设目标
“基地”的建设目标是:建设一支教育思想先进、学术和教学水平高、富于创新精神、结构合理、教学和科研相结合的师资队伍,形成一套适应21世纪工程科学技术人才培养需要的电工电子基础课程的教学内容、课程体系、教材和教学手段,拥有一个符合21世纪人才培养需要的、设备完善的、先进的、开放的教学和科研相结合的电工电子基础实验教学基地,创建一个特色鲜明、国内先进、具有示范辐射作用的电工电子基础课程教学基地。
“基地”以强大的师资队伍为保障,以“厚基础、重实践、倡创新、建特色”作为建设指导思想,对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进行了优化整合,构建了非电类专业和电气信息类专业电工电子理论课程与实践课程教学体系,更新了教学内容、采用了先进的教学手段,拥有了较完备的、先进的实验教学平台。“基地”已建设成为特色鲜明、国内先进、具有示范辐射作用的电气信息类专业人才培养摇篮。近年来,“基地”每年接纳约170个班的学生,开课总人时数达到28万人时,培养的学生获得了8项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奖、12项重庆市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奖等一系列科技创新活动竞赛奖励。
建设了一支师德高尚、学术造诣深厚的师资队伍
“基地”拥有一支结构合理、教学和学术水平高、教育思想先进、师德高尚的电工电子基础课程师资队伍,有教学和科研人员84名,其中教师60名、实验技术人员24名。这支队伍中有全国著名的江泽佳教授、有中国工程院院士杨士中教授和孙才新教授、有享受国务院政府津贴的教师、有全国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有教育部首屇优秀骨干教师和重庆市首屇学术带头人,这些优秀的人才组成了“基地”强大的师资阵容。一流的师资造就了一流的基地,一流的基地又培养了一流的师资,两者在相互促进中共同进步。
构建了电工电子三平台理论课程教学体系
第一平台:面向经济、法学、教育学、文学、管理学等学科门类中的的各有关专业,开设《电工电子概论》课程,为学生提供电工电子方面的最基本知识,培养其基本工程素质。第二平台:面向工学门类中的地矿、材料、机械、仪器仪表、化工与制药、生物工程和理学门类数学、物理、化学、生物科学、材料科学等各有关专业,开设《电工电子学》、《电路及电子技术》、《电工学原理》等系列课程,向学生讲授电工技术、电子技术及其应用方面的基础知识,为学生提供工程师必备的知识结构。第三平台:面向工学门类中的电气信息类各专业,按电工理论基础、电子技术基础、信号处理基础和测控技术基础四个模块开设系列课程,向学生讲授其基本理论、应用技术和工程实践知识,使学生受到电工电子、信息控制及计算机技术等方面能力的基本训练。
构建了电工电子三层次实验课程教学体系
与电工电子系列理论课程三平台体系相呼应,“基地”还构建了电工电子三层次的实验课程教学体系。每层次均由若干门实验课程组成,根据不同需要开出。第一层:基础层实验,面向电类和非电类各专业开设,以验证型和演示型实验为主,通过实验训练,让学生熟悉常用电工电子仪器与设备的使用方法、掌握电工电子技术的实验方法和测试手段,培养学生的工程实践动手能力。第二层:综合层实验,面向电气信息类各专业及部分非电类工科专业开设,以仿真型和综合型实验为主,主要训练学生电工电子知识的综合运用能力,也是大学生参加电子设计竞赛前期基础培训的重要环节。第三层:提高层实验,面向电气信息类各专业学生开设,以综合型、设计型和创新型实验为主,鼓励学生应用现代设计手段和方法完成设计任务,并制作相应硬件,使学生掌握先进的电子设计手段和电子器件应用技术,培养学生的系统设计能力和创新意识。该层实验的内容可作为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的赛前集训,也是教学与科研相结合的一种方式。
课程建设与教材建设取得成绩
课程建设是“基地”建设的重点工作。“基地”以《电路原理》、《电工学》、《电子技术基础》三门课程建设为龙头,全面带动电工电子系列基础课程建设并取得成效,《电路原理》和《电工学》已建成为重庆市首批精品课程,《电子技术基础》已建成为校级精品课程。《电工学》课程根据不同专业的需求,对教学内容体系进行了大幅度地优化整合,形成了“电路—电子技术—电力电子技术—电机与控制—仪表测量与安全用电”等五个教学模块。各类专业的电工学课程基础部分内容相同,但宽度与深度要求不同,由各专业按照需要选择不同的课程。本课程构建的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得到了教育部专家的充分肯定:“基地不仅重视电气信息类专业课程及实验改革,还分别针对非电类理工科和文经管类专业的不同需求,采用模块化教学模式,进行了富有成效的实践。在实验教学中,注重学生工程实践能力、综合能力、创新能力的培养,建设了一批实践教学性课程,效果显著”。
“基地”重新编写和制定了课程教学大纲,并编写出版了一批与新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相匹配的新教材和讲义。在著名学者江泽佳教授主编的《电路原理》一、二、三版教材基础上,周守昌教授主编并出版了面向21世纪课程教材《电路原理》一版和二版。从2002年底又开始着手建设电路原理立体化教材,现已形成了以《电路原理》、《电路原理教学指导书》、《计算机辅助电路分析》等纸质教材为基础,电子教案、教材网站相结合的立体化教材体系。2004年电路原理教材网站已面向社会开通(http:/202.202.64.133.8081/index.htm),“电路原理立体化教材平台建设”获2005年重庆市教学成果一等奖并被推荐为国家教学成果二等奖。
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改革取得成效
先进的教学内容结合先进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才能增强课程的教学效果、提高课程的教学质量。教学方法改革的实质是改变传统的灌输式教学方法,采用启发式、讨论式、研究式教学方法。在教学活动中,“基地”教师以学生为主体,注重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实现了教师与学生的良性互动,使受教育者主动吸收和理解知识,创造性地分析和解决问题。同时,“基地”还重视现代教育手段和教育技术的开发与应用,积极推广计算机辅助教学,编写并使用电子教案。大部分教师和学生脱离了“粉笔 黑板”的传统教学模式,充分利用计算机辅助教学软件和多媒体教学环境,使课堂教学生动活泼。目前“基地”80%以上的课程采用了各种形式的现代教育技术和手段进行授课。《电路原理》和《电工学》两门精品课程已建起了课程网站,向学生提供电子教案,还利用E-mail、OICQ、BBS等网络技术,实现了网上答疑和与学生的交流、讨论,拉近了师生之间的距离,培养了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勇气和能力。“基地”一系列现代教育技术和教学手段的改革成果在全国和重庆市多次获奖。
建成了先进的实验教学基地
现代工程教育不仅注重通过课堂教学活动向学生传授科学技术知识,更加注重通过实践教学活动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良好的工程实践教学环境是培养高质量工程技术人才和科学研究人才的重要保障。“基地”在建设过程中,建立了有效的实验室管理机制和激励机制,对原有条块分割的实验室进行合并、重组和创建,利用全校相关资源建成了电工技术基础和电子技术基础两个校级实验中心,为学生提供了更为良好的实验育人环境。“基地”多种综合型、设计型、创新型实验课程及其实验室的建设,为学生提供了优越的电工电子工程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场所,深受学生欢迎与好评。
“基地”已成为满足21世纪社会、经济、科技、文化发展需要的,为国家培养和输送高质量电气信息类专业人才的摇篮,她正已崭新的面貌迎接有志于学习电气信息类专业的全国莘莘学子,矢志把他们培养成祖国明天的栋梁。
二、数字验证的辉煌
承担并完成了一批教改项目
“基地“在建设期间共承担并完成教改项目38项,其中国家级教改项目4项、省部级教改项目3项、校级教改项目9项、“基地”自拟教改项目22项,其主要项目包括:
教育部高等教育面向21世纪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改革计划项目——“电气信息类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及教学内容体系改革的研究与实践” 教育部世行贷款21世纪初高等教育教学改革项目——“电子与电气信息类专业(电气工程与自动化)中专业基础核心课程模块教学内容与课程体系的改革与实践” “高等教育百门精品课程教材建设计划”精品项目——“电路原理立体化教材建设” 教育部普通高等教育“十五”国家级规划教材——“电工电子技术教材建设” 重庆市教育委员会新世纪高等教育教学改革工程立项项目——“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系列课程教学内容及课程体系改革的研究与实践” 重庆市教育委员会新世纪高等教育教学改革工程立项项目——“电子信息类实验与实践教学体系改革的研究与实践 重庆市重点课程建设——“电工技术系列课程”获得了一批教学成果
“基地”在建设期间共获得教学成果奖30项,其中国家级教学成果奖2项、重庆市教学成果奖5项、全国现代教育技术成果奖5项、重庆市现代教育技术成果奖3项、校级教学成果奖15项,其主要成果包括:
2001年国家教学成果二等奖“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及教学内容体系改革的研究与实践” 2001年国家教学成果二等奖“电气信息类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及教学内容体系改革的研究与实践” 2005年重庆市教学成果一等奖“电路原理立体化教材平台建设” 2005年重庆市教学成果二等奖“电气工程与自动化专业教学改革研究与实践” 2001年重庆市教学成果二等奖“提高科学素质、培养创新能力——构建电工电子系列课程的探索与实践” 2001年重庆市教学成果二等奖“面向21世纪课程教材《电路原理》” 2002年第六届全国多媒体教育软件大奖赛二等奖3项 1997年全国工科CAI协作组二等奖和1998国家教委优秀CAI教学成果三等奖“电磁场有限元法CAI”。 “基地”在建设期间还出版了系列教材25本、专著13部,编写配套讲义31本,撰写教改论文71篇并公开发表32篇。与此同时,基地教师还承担了科研项目143项,其中包括国家自然科学重点基金项目和教育部跨世纪人才工程项目等省部级及以上纵向项目93项,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省部级科研成果奖25项、国家发明专利3项,在国内外核心刊物上发表科研论文480篇,其中SCI检索12篇、EI检索62篇、ISTP检索35篇,教学与科研形成了良性互动。这一个个数字,为“基地”8年来的建设成果做出了很好的“诠释与旁白”。2100433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