围岩稳定性评价有多种方法。对均质岩体一般可按照弹性或弹塑性理论公式计算出围岩的重分布应力,然后将计算所得的围岩应力值与岩体的强度对比,分别求得其抗压、抗拉和抗剪安全系数。或按围岩的基本力学模型,用有限元法、边界元法计算围岩的应力重分布情况、位移的大小,分析剪切破坏塑性区和受拉区的范围、大小和分布图形以及围岩安全度等。对受结构面切割的楔形体的局部稳定问题,通常按刚性体极限平衡理论分析计算楔形体的稳定安全系数,这种方法也叫结构面分析法。对松散、软弱或破碎岩体,一般按Μ.Μ.普罗托季亚科诺夫的自然平衡拱理论公式或K.泰尔扎吉计算岩石荷载方法评价围岩稳定性。近一二十年来,在围岩稳定性评价方面,广泛采用围岩分类法。苏联的普氏分类和美国泰尔扎吉的分类,都以砂模型试验为根据,以散体理论为基础建立,并认为岩体给支护以荷载。随着岩体工程的发展,人们逐渐认识到岩体有一定的自稳能力。如1973年南非Z.T.宾尼奥斯基提出岩体力学分类(简写作RMR),1974年挪威N.巴顿提出隧洞岩体质量指数(用Q表示)等。由于这些分类法将地质条件和施工与支护方法紧密结合,所以得到广泛应用。在中国一些大型工程也都根据类似的原则,结合工程自身的特点提出适合本工程的围岩分类方法。
对压力隧洞还需要研究岩体的整体稳定性。除考虑围岩的弹性抗力外,围岩的整体稳定性一般应同时满足下列三个条件:①隧洞通过的山体不存在不利的分离体或滑裂面,不会因隧洞渗水而产生滑动破坏。②上覆岩层的自重压力要等于或大于压力隧洞的内水压力。③围岩厚度应大于3倍洞径,当然还应结合围岩的结构和强度,以及所承受的荷载大小等情况作具体分析。
2100433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