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质力学在中国是由李四光创立的。
最初是从1921年研究中国北部石炭纪、二叠纪含煤地层开始。
1924年以后,李四光对比了中国南部和北部石炭-二叠纪及地球上其他地区同一时期,特别是古生代以后海进、海退现象,认为大陆上海水的进退,不仅是海面的升降,可能还有由赤道向两极,反过来由两极向赤道的方向性的运动。据此,他推断大陆运动也可能有这种方向。
1926年,李四光发表《地球表面形象变迁的主因》,提出“大陆车阀说”。
20年代末,李四光肯定了山字型构造的存在。
1929年发表《东亚一些典型构造型式及其对大陆运动问题的意义》一文,概括了不同类型构造的特殊本质,建立了构造体系的概念,为地质力学奠定了基础。
30年代确定了阴山、秦岭、南岭3个巨型纬向构造带,以及东亚地区华夏和新华夏构造体系、淮阳山字型构造等。
1945年,李四光在《地质力学的基础与方法》一书中,率先将力学引入地质构造的分析,正式提出“地质力学”这个名词,地质力学理论始具雏形。
1947年李四光在《地质力学之基础与方法》一书中,从应力、应变和岩石物性着眼,研究了构造形迹性质,划分了构造系统,厘定了构造型式,分析了构造系统的联合,最后提出解决地质力学问题的途径。
1948年,李四光代表中国出席在伦敦举行的第18届国际地质大会,第一次应用他创立的地质力学理论,作了题为《新华夏海的起源》的学术报告,引起强烈反响。从此,地质力学这一新学科正式载入史册,李四光成为公认的地质力学奠基人。
1962年,李四光总结自己40余年地质力学理论研究与实践经验,发表了《地质力学概论》一书,扼要阐述了有关地质构造的若干传统概念、地质力学的方法、地质力学中存在的问题和地壳运动起源问题。把构造体系明确地归结为三大类型,即纬向构造体系、经向构造体系和各种型式的扭动构造体系。
60、70年代以后,地质力学的理论和方法在中国的地质工作和研究中得到较广泛的推广和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