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标准采用下列定义
3.1 地震烈度 seismic intensity
地震引起的地面震动及其影响的强弱程度。
3.2 等震线 isoseismal contour
在同一次地震影响下房屋建筑破坏程度和地面受到的影响程度相同地区周界点的连线,它是地震影响场的一种表示方式。
3.3 极震区 meizoseismal area
一次地震破坏或影响最重的区域。
3.4 宏观震中 macroscopic epicemre
极震区的几何中心。
3.5 烈度异常区 intensity anomaly area
在同一烈度区内少量(一般小于30%)高于或低于本烈度的异常烈度区。
3.6 地震宏观异常 seismic macroscopic anomaly
与地震发生有关的生物、气象,自然界的反常现象,如地下流体异常、动植物习性异常、气候异常、地象异常等。
3.7 地下流体异常 subsurface fluid anomaly
钻孔、民井、泉水、油气井等中的地下流体(液体或气体)出现的各种物理、化学动态异常变化现象。
3.8 动植物习性异常 animal and plant behavior anomaly
动、植物一反常态的行为、习性现象。
3.9 气候异常 climatic anomaly
人们直接观察或感受到的气候宏观异常现象。
3.10 地象异常 natural phenomena anomaly
人们观察到的声、光、电、气、火、磁等自然奇异现象。
3.11 发震构造 seismogenic structure
能够产生一定震级地震的、具有明确几何结构形态和物质组成的地质构造。按发震构造的运动学特征或震源力学性质,可划分为正断层、逆断层、走滑断层和盲断层——褶皱等。
3.12 地震地表破裂带 earthquake surface rupture zone
地震时震源断层错动在地表留下的痕迹,由一系列性质不同的次级断层、地震鼓包、构造裂缝、地震沟槽等组合而成。
3.13 砂土液化 sand liquefaction
在地震动作用下,饱和砂土孔隙水压升高,其抗剪强度或对剪切变形的抵抗能力降低或者完全丧失的殉现象。
3.14 地震断层 earthquake fault
地震时发生破裂或错动形成的断层,它们是先存断层再次粘滑错动在地表的反映,或者是在一定的区域应力场作用下伴随着地震的发生而形成的新生断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