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热缓冲空间是位于建筑主要使用空间与室外环境之间的过渡空间,可作为气候调节的容器,用来调节主要功能空间的热环境,实现建筑内部微气候与室外气候之间的缓冲过渡。本课题研究抓住热缓冲空间的两个共性因素——蓄热能力和换热速率调节,分析热缓冲空间与建筑室内和室外热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建立了理论模型;研究中用数学模型论证了热缓冲空间的传热过程,针对简化的热缓冲空间物理模型,搭建了两个小实验房用于实测对比,并运用计算机模拟的方法对结论进行了验证和拓展。基于热缓冲空间的理论框架,研究中探讨了热缓冲空间可用的多种蓄热形式,以及调节换热速率的方法,对这些策略的应用效果进行了分析;研究中以历届SD太阳能十项全能竞赛的参赛作品为例,对各建筑作品中的热缓冲空间设计策略进行评价,在此基础上对热缓冲空间进行分类描述,分为中庭式、包围式、外廊式和辅助空间式4个类别,并对各种类别热缓冲空间的蓄热、遮阳、通风、采光等设计策略进行了探讨。研究探讨了热缓冲空间技术在建筑中的实际应用,分析了大量的建筑设计案例,包括历届SD竞赛中的零能耗建筑作品、福建传统民居中庭院和檐廊等不同形式的热缓冲空间,以及对高层住宅中的内天井和内庭院等空间形式;并将热缓冲空间的理念应用于绿色建筑实践中,设计建造了“Sunny Inside”和“Nature Between”等建筑案例。 2100433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