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海省交通厅厅长
青海省位于青藏高原的东北部,自然条件恶劣,地质条件复杂。公路作为长达数十至数百公里的带状构造物,跨河湖沼泽,经过不同的地层、地质构造单元和地震带,易受各种地质灾害及潜在致灾因素的影响。随着青海省公路建设的不断发展,在公路建设中面临的地质环境等问题越来越多。作为青海省广泛分布的多年冻土、盐渍土等特殊地质灾害,成为影响和制约青海省公路建设的主要地质灾害,做好其防治工作,对不断提高公路工程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青海高原多年冻土分布广泛,西、中部昆仑山—可可西里为我国高原多年冻土发育中心,北部阿尔金山、祁连山片状—岛状多年冻土断续分布,东部巴颜喀拉山高山冻土岛占据山顶山岭,南部唐古拉山大片连续多年冻土连绵分布。青海省多年冻土分布面积约占青藏高原多年冻土分布总面积的36%,为我国多年冻土分布第二大省。国道109线、214线、227线在青海省内穿越多年冻土区千余公里,还有多条省道也与多年冻土相伴。
青海柴达木盆地是我国内陆盐渍土主要地区之一,在面积约24万平方公里的柴达木盆地,盐渍土区有近千公里的干线公路。215线举世闻名的“万丈盐桥”段,是典型的干胀盐渍土和过湿盐渍土地段,表层含盐量达20%以上,由于盐渍土特殊的工程性质,导致该地区公路地质灾害屡屡发生,盐渍土与岩盐公路的主要病害有盐胀、松散、裂缝、沉陷和降水后发生溶淋而泥泞,造成路面坎坷不平。
近年来,青海省交通科技研究紧紧围绕全省交通建设和运输生产中的关键技术问题开展工作,使多年困扰交通发展的一些重大技术问题得到解决,产生了较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在交通运输部的支持下,围绕青海高原多年冻土和盐渍土地区公路建设和养护中存在的技术问题,青海省交通科学研究所、中交第一公路勘察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中国科学院寒区旱区环境与工程研究所、北京交通大学、同济大学等单位开展了“多年冻土地区公路工程地质研究”、“多年冻土地区公路病害和机理研究”、“水、热、力耦合效应与路基路面温度场变化规律的研究”、“多年冻土地区路基稳定性技术研究”、“多年冻土地区路面设计与施工技术研究”、“多年冻土地区桥涵工程技术研究”、“ 多年冻土地区生态环境保护与评价技术研究”、“ 多年冻土地区公路养护与维修技术研究”、“重盐碱地区公路翻浆处治技术、材料及工艺的研究”、“青海万丈盐桥处治技术研究”、“盐渍土地区公路桥涵及构造物防腐蚀技术研究”等项目研究,取得了不少突破性的成果。这些研究项目所获得的科研成果,在实践中得到了广泛的推广和应用,也是编写《多年冻土及盐渍土地区公路工程技术》的基础。
《青海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提出,要完善交通运输网络,提高通畅水平和通达深度,建设综合运输大通道和综合交通枢纽,优化各种运输方式的衔接,全面提高交通运输能力和效率。加强国道、省道干线公路、出省通道和资源开发、旅游、农村公路建设,增加密度,提高等级,构建“六纵九横二十联”公路网。力争到2015年全省公路通车里程突破70 000公里,高等级公路突破9 000公里,其中高速公路达到3 000公里。交通发展,科技先行。要完成“十二五”提出的交通发展目标,必须以科技创新为支撑,以技术突破为引领,而《多年冻土及盐渍土地区公路工程技术》一书正是对近年来青海高原多年冻土及盐渍土地区公路建设和养护中所取得的科技创新成果的总结,它代表了目前国内该领域技术研究的最高水平,在“十二五”开局之年出版此书,可谓恰逢其时,必将为技术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提供有力借鉴。
随着国家经济建设重心向中西部倾斜,青海省的大规模开发已势在必行,多年冻土和盐渍土地区的公路交通基础设施建设是重中之重,任重而道远。广大交通科研工作者正沿着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的路线前行,为实现多年冻土和盐渍土地区公路建设和养护工作的新进展、新突破而不懈努力着。此书的出版必将对青海省多年冻土和盐渍土地区公路的规划、设计、施工和管理起到有力的支撑作用,使青海省的公路建设水平迈上新的台阶,从而产生巨大的社会、经济和环境效益,对推动青海省社会、经济和环境的可持续发展,意义重大,影响深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