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多级制冷压缩机及其中间补气结构》的一个方面,《多级制冷压缩机及其中间补气结构》提供一种多级制冷压缩机的中间补气结构。如图1所示,该中间补气结构包括:补气机构4,补气机构4包括第一进气通道413、第二进气通道43、混合腔44;其中,第一进气通道413和第二进气通道43分别与混合腔44的第一端连通;第一进气通道413与多级制冷压缩机的经济器1连接;第二进气通道43与多级制冷压缩机的一个叶轮5的出口连接,混合腔44的第二端与该一个叶轮5的下一级叶轮3的进口连接。如图1所示,在补气机构4的一侧设置有多级制冷压缩机的某一级叶轮5,在补气机构4的另一侧设置有该某一级叶轮5的下一级叶轮3,即补气机构4设置在两级叶轮之间,因此为保证有足够的安装空间,可能需要稍微增大两级叶轮之间的轴向距离。由于第一进气通道413(特别是该第一进气通道413为环形腔体时)具有较大的通流面积,因而可有效降低来流的流速,使来流在第一进气通道内的流动、压力分布趋于均匀,从而避免对混合腔44内混合后的制冷剂蒸汽的均匀流动造成不利影响。因此,该中间补气结构可将经济器中闪发得来的低温制冷剂蒸汽与来自该某一级叶轮的高温制冷剂蒸汽充分混合均匀,从而降低了进入该下一级叶轮的进气温度,并提高压缩机效率(可将压缩机效率提高5%左右)。特别地,《多级制冷压缩机及其中间补气结构》中的补气结构可适用于双极或多级压缩机(特别是多级离心压缩机)。
如图1所示,优选地,补气机构4包括扩流器42和环形的嵌入部41;扩流器42包括环形扩流槽,嵌入部41的至少一部分置于环形扩流槽中,在扩流器42与嵌入部41之间形成间隙46,第二进气通道43、混合腔44依次形成在间隙46内。优选地,第一进气通道413设置在嵌入部41上,从而使得嵌入部41被第一进气通道413分隔为第一壁411和第二壁412,在第一壁411和第二壁412之间形成该第一进气通道413。优选地,第一进气通道413的内壁为流线型,第一进气通道413包括一个沿直线延伸的入口部415、一个沿曲线延伸的出口部414以及一个连接入口部415和出口部的弯折部;特别地,第一进气通道413的截面面积沿朝向混合腔44的方向递减,进一步,第一进气通道413是环状的。优选地,所述流线型采用流体分析软件分析设计,采用流线型的内壁可规范流体的流动速度和方向,使经济器中闪发得来的低温制冷剂蒸汽以较小的入流角度流入混合腔44,从而减小了低温制冷剂蒸汽和高温制冷剂蒸汽在混合时的冲击损失。通过上述合理的流道设计,能够达到均匀补气及降低能耗损失的目的。
使用时,可先将嵌入部41置于扩流器42的一侧,然后再将上述下一级叶轮3与扩流器42结合起来,从而将嵌入部41安装到扩流器42的环形扩流槽中。
优选地,第一进气通道413的出口部414具有环状间隙,第一进气通道413与混合腔44通过环状间隙连通,由于采用了较窄的环状间隙,因而能够提高流体的流动速度,使流体的流动变更更加均匀。如图1所示,经济器1中闪发得来的低温制冷剂蒸汽由第一进气通道413的入口部415进入第一进气通道413中,同时,来自该某一级叶轮5的高温制冷剂蒸汽由第二进气通道43进入补气机构4,随后低温制冷剂蒸汽和高温制冷剂蒸汽在混合腔44的第一端处混合,然后经由混合腔44的第二端入该下一级叶轮3。
优选地,第一进气通道413与经济器1通过管路连接,在该管路上设置有调节阀2,其用于控制进入中间补气结构的来自经济器的低温制冷剂蒸汽的流量,从而控制下一级叶轮3的叶轮的进气温度,以适应设计要求。
作为《多级制冷压缩机及其中间补气结构》的另一个方面,《多级制冷压缩机及其中间补气结构》提供一种多级制冷压缩机,其包括多级叶轮,在至少一处相邻的两级叶轮之间设置有上述各实施例中的中间补气结构。
《多级制冷压缩机及其中间补气结构》将经济器中闪发得来的低温制冷剂蒸汽与来自某一级叶轮的高温制冷剂蒸汽充分混合均匀,从而降低了进入该某一级叶轮的下一级叶轮的进气温度,并提高压缩机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