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题围绕太阳能能量聚集、高温热转换、蓄热理论及方法展开了系列研究,获得了太阳能的能量聚集、高温热转化、蓄热过程中的高效低成本的设计理论和方法。课题完成了计划任务书规定的研究任务,达到了预期目标。在以下四方面取得了突出进展: (1) 研制了太阳能聚集传输介质辐射物性(镜面双向反射分布函数,石英、蓝宝石等半透明材料高温辐射特性)测试平台,建立了聚集能流矢量分析模型和太阳能复合聚集系统能量传输模型,提出了量化太阳能聚集质量的方向分布因子、方向品质因子和高倍聚集能流分布测试方法,获得了聚集太阳能传输介质光谱辐射特性数据,设计了4种适合工程应用的复合太阳能聚集方案。 (2) 构建了高倍聚集、光学窗口传输和多孔容积吸热一体化的太阳能高温热转换分析模型,获得了石英光学窗口对聚集太阳能流的传输和光热转换特性,提出了以无量纲半径为特征参数的腔式吸热器设计准则和实现高效热转换的吸热壁面温度分布原则,揭示了光学窗口对高温热转换效率的影响作用和控制机制,发明设计了4种具有高效低热应力集中的太阳能吸热器。 (3) 建立了多元熔盐体系的最佳配比准则,采用静态混合熔融的方法制备出了一种新型多元熔盐材料,确定了多元熔盐体系的温度使用范围和反应条件,实验获得了混合熔盐体系物性数据,掌握了高温传热蓄热介质的优化设计理论和制备方法。 (4) 建立了多孔介质中熔融盐单相流体斜温层蓄热的数值模型和蓄热系统综合性能评价准则,获得了熔融盐、多孔介质孔隙结构以及工况参数对多孔介质中熔融盐传热与流动的影响规律。研制了熔融盐传热—蓄热实验装置,获得了熔融盐单相流体斜温层蓄热特性、多孔介质中熔融盐单相流体斜温层蓄热特性以及熔融盐壳管式相变换热器换热蓄热特性。 该课题在国内外重要期刊上发表系列学术论文59篇,出版专著2本、应邀撰写英文学术专著2章;申请国家发明专利24项,其中14项已授权。 已培养博士生6人,硕士生13人。研究成员中1人获国家高层次人才特殊支持计划,2人获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部分成员参与的“热辐射传输与流动控制”获2011年度基金委创新群体。在太阳能的能量聚集、输运、储热蓄热领域形成了一支在国际上有影响,结构合理,素质过硬、攻关能力强的科研队伍。 2100433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