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室外环境设计》内容简介:从人类的先民为生存而搭建栖息之所的那一刻起,居所的构筑和建筑围合的行为便被赋予了环境设计的意味,通过群落的聚居所产生的庭院、道路、广场的“设计”,显露出人类社会的创造性。从古代到工业化早期,人类在各个历史时期都产生过各具特色,并极具亲和力的城市环境。
今天,单纯为提高土地利用率为主导的城市法规,以推进城市“现代化”为“充分理由”:强调城市机能,如建筑功能、土地利用率、交通能力等,加之以工学为基础的建筑及外空间设计等,将建筑单体相互“拷贝”,并按统一模式进行“摆布”。这一切都使得我们所处的城市环境丧失地域特征,建筑空间与城市空间被割裂,行者的步行空间被挤占……,致使“城市空间中应该体现的人类情感因素被严重削弱”。因此,以人文学科为基础,旨在改善我们的居住环境,努力将城市空间加以“艺术化”的设计,就成为一项迟到而又迫切的“事业”。自20世纪末以来,增设于各院校中的有关环境艺术设计的专业及研究方向现已成蓬勃之势,并由此不断对相关书籍及教材产生着新的需求。这就是催生本书的动因。
最初接到的书稿任务是以更为宽泛的“外部环境设计”为书名的。实际上,就本选题而言,已经有很多优秀的,也更为细化的书籍出版。基于有这些专业书籍的支撑和互补,因此,本书的编写就趋向从理论层面上对选题进行系统性地分析与总结,例如将范畴较宽的外部(或室外环境)的设计主题按“庭院、道路、广场”进行归纳,侧重从成因、构成原理及设计方法的角度进行阐述,力图使之更加符合教材的需要。书稿写成后,应出版社要求,书名又改为与目前课程名称相对应的《室外环境设计》,书稿有较大程度的调整与修改,仓促间出现的疏漏与错谬,还望读者不吝赐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