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古至今,人们都在寻找某个“别处”。
也许是一处风光,也许是一座城市,也许是一场梦境——“别处”往往象征着超越现实的存在,满足着人们对于美好的想象。
长久以来,欧洲在国人心中即是一处出世桃源。从“师夷长技”到“德先生赛先生”,数百年里,我们总是祈求从“西方”世界获取某种解决现实困惑的力量。
时至21世纪初,一位西方作家却在自己的亚洲见闻中惊呼,“世界是平的”——日趋激烈的全球化使世界的每一个角落趋于同步,甚至同一。眼见东方古国与西洋列国愈发地形似,“别处”仿佛已经成为了一个传说。
更令人担忧的是,对照令国人欣羡的“别处”,我们汲取的似乎不只是精华。
国人发明的“东方巴黎”、“东方威尼斯”、“东方日内瓦”等称谓,承载着“西天取经”式的梦想,却一步步逼近无可逃避的复制噩梦。
国人欢呼的“现代城市”一“特大城市”一“世界级城市”,披覆着普世价值与经济法则,却一天天生长为连续而单一的都市图景。
于是我们发现,当地标取代了街巷生活,当建筑换算成了经济指标,如今中国城市坐拥全世界最宽的马路、最大的广场、最贵的世博会、最快的摩天楼,却尚未以这“宽”、“大”、“贵”、“快”构筑起优美的环境、高效的街道、宜人的生活。
过去的两年里,我有幸在一家欧洲建筑事务所工作,用业余时间走访了许多欧洲城市与设计案例,获得了一些意想不到的解读:
论宽马路,公认最宜居城市的哥本哈根,在过去四十年里不断缩减机动车道,将城市中心改造回纯步行街区。
论大广场,享誉世界的威尼斯圣马可广场,被称为“欧洲最恢宏的画室”,方圆却只有天安门广场1/44大。
论贵建筑,1998年被誉为“最成功”的里斯本世界博览会,将工业荒地与垃圾场巧妙置换为新兴商业区,总耗资20亿欧元(仅相当于上海世博会的1/20)。
论快建设,巴塞罗那人心中的圣殿圣家族教堂.开工至今已过百年,工程只完成了不到一半。
旅行中,我目睹了许多城市片段与建筑场所,它们超越了都市与生活、现代与传统之间的二元对立,建立起公共与私有、人造与天然之间的和谐共存。点点滴滴的观察与反思汇成了这本小册子,希望从一个建筑师的视角,以随笔、摄影与速写相结合的形式,阐述来自“别处”的启发;也期望它能为关注欧洲城市与建筑发展、热衷旅行的朋友们提供一些素材。
“在不完美的世界中寻找美好的人与事,辨别他们,并赋予他们存在下去的空间。”这是一部小说为那些不可生活的城市写下的寄语。而“别处”的城市多少提醒着我们,城市理想始终存在于每个人的身边,只是等待被拾起。
陈曦
2011年1月2100433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