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和依据
1.1.1 选题背景
1.1.1.1 现代性的困惑
1.1.1.2 平均的建筑、平均的人
1.1.2 选题依据
1.1.2.1 现代性:强调主体的自由
1.1.2.2 对人自身的思考:关注个体
1.2 研究视角与论文框架
1.2.1 人、语言与存在
1.2.2 从“同一性”到“认同”
1.2.2.1 “认同”的概念
1.2.2.2 “危机”的概念
1.2.2.3 认同与现代性
1.2.3 相关文献综述
1.2.3.1 互动论中的角色与自我
1.2.3.2 其他认同的理论
1.2.4 研究方法与论文框架
1.2.4.1 研究方法:文化研究的视野
1.2.4.2 论文研究框架
第2章 全球化进程中的当代中国建筑师
2.1 全球化与社会转型的现实语境
2.1.1 全球化与社会转型
2.1.1.1 以职业分工为基础的社会阶层和个体的变化
2.1.1.2 文化资本理论与知识的力量
2.1.2 当代中国建筑师的内涵
2.1.2.1 建筑学的新内涵
2.1.2.2 当代中国建筑师的“中国”内涵
2.1.2.3 当代中国“建筑师”的内涵
2.2 当代中国建筑师群体的分化与个体的突围
2.2.1 历史中的群体现象
2.2.2 当代建筑师群体的分化与个体的突围
2.2.2.1 第四、五代中国建筑师的“现代意识”
2.2.2.2 消费主义文化语境中的建筑创造
2.2.2.3 个体的突围
第3章 当代中国建筑师的职业角色与自我认同危机
3.1 当代中国建筑师的职业角色认同危机
3.1.1 中国建筑师的职业角色与“知识服务”
3.1.1.1 建筑师身份与角色的历史变迁
3.1.1.2 当代中国建筑师职业角色的多重属性
3.1.1.3 知识、职业角色与人文精神
3.1.2 职业角色认同的危机
3.1.2.1 职业发展脱离社会的框架
3.1.2.2 职业伦理的缺失
3.1.3 社会角色认同的危机
3.1.3.1 精英意识的缺乏
3.1.3.2 人文精神的缺失
3.2 当代中国建筑师的自我认同危机
3.2.1 建筑创作主体的话语转型
3.2.1.1 知识的叙事:建筑师的创作与表达
3.2.1.2 “群体主体性”与宏大叙事
3.2.1.3 “异化的主体”与商业运作
3.2.1.4 “个体主体性”与私人叙事
3.2.1.5 平庸的“多元化”
3.2.2 群体主体的认同危机
3.2.2.1 想象的共同体
3.2.2.2 “家”的原型
3.2.3 异化主体的认同危机
3.2.3.1 欲望的主体
3.2.3.2 欲望超越理性
3.2.3.3 占有式的生存
3.2.4 个体主体认同的危机
3.2.4.1 临时的“集体”形式
3.2.4.2 自我与角色的分离
3.2.5 知识的“人格”化
3.2.5.1 人格的概念
3.2.5.2 知识的人格化
3.3 当代中国建筑师作品的认同危机
3.3.1 建筑与意义
3.3.1.1 建筑与意义
3.3.1.2 认同、流行与建筑
3.3.2 建筑师作品的认同危机
3.3.2.1 民族的“寓言”
3.3.2.2 所指的“游戏”
3.3.2.3 场所的缺失
3.3.2.4 沉默的建筑
第4章 当代中国建筑师职业角色与自我认同的个案研究
4.1 当代中国建筑师的个案研究
4.1.1 当代中国艺术家的自我表达
4.1.1.1 艺术家的自我表达
4.1.1.2 “贾樟柯”现象
4.1.1.3 展览的意义
4.1.2 当代中国建筑师的个案研究
4.1.2.1 张永和与“第三种态度”
4.1.2.2 刘家琨与“玉米”策略
4.1.2.3 王澍与“造园”游戏
4.1.2.4 当代中国建筑师的文人意识
4.2 他者的形象
4.2.1 库哈斯
4.2.2 安藤忠雄
第5章 结语
5.1 认同与个体的现代性
5.1.1 认同:一个未完成的进程
5.1.1.1 边缘化:一个未实现的自我认同
5.1.1.2 建构对话身份
5.1.2 结语:个体的现代性
5.2 本文遗留的问题
参考文献
后记2100433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