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一、绪论——建筑造型的技艺价值
(一)建筑造型是建筑艺术的直观表现
(二)建筑造型是设计理念的形象表达
(三)建筑造型创新是促进变革的直接动力
(四)建筑造型品质是职业技能的重要标志
二、建筑造型的艺术特性
(一)物质技术的依存性——内外互动的制约因素
1.内部制约因素
2.外部制约因素
(二)视觉表现的多维性——艺术形象的观赏特征
(三)艺术形象的抽象性——抽象与象征的表达方式
1.抽象与象征的艺术表现
2.现代抽象艺术的历史关联
(四)审美时空的相融性——跨越时空的亲和共生
1.造型审美的亲时性与历时性特征
2.造型审美的亲地性和跨地性特征
(五)艺术品格的兼容性
1.多元化的造型理念
2.个性化的造型技艺
3.时态化的艺术形象
三、造型构图的创作理念
(一)赋形思维理念——趋向形式美的表现
1.建筑形式美的基本表象
2.建筑形式美创造的艺术属性
3.建筑形式美创造的审美取向
(二)表意思维理念——趋向艺术美的表现
1.建筑艺术美的意蕴内涵
2.建筑艺术美的本质特征(或一般品格)
3.建筑艺术美的审美效应
四、赋形思维的构图技艺
(一)形式构成要素与形式美表现的实质
1.形式的构成要素
2.形式美表现的实质内涵
(二)建筑形态要素的造型运用
1.“点”要素的造型构图
2.线状形的造型构图
3.面状形的造型构图
4.立体形的造型构图
5.建筑质感与肌理的造型运用
6.建筑色彩的造型运用
(三)建筑形式结构的造型运用
1.建筑形式结构的组成方式
2.规则典型的结构图式
3.变异转义的结构图式
(四)完形与非完形的造型构图
1.两类造型美感的视觉形态
2.完形心理学美学理论的相关诠释
3.造型构图理念由“完形”向“非完形”演变的审美意义
4.当代建筑“非完形”造型构图的探索发展
五、表意思维的构图技艺
(一)观察体验——表意题材的形成
1.社会实践的深人体验——审美感受的源流
2.审美感受的积聚深化——表意题材的形成
3.表意题材的选择与类型——立意构思的素材
(二)立意构思——创作意象的建构
1.立意构思的基本任务——创作主题与结构的确定
2.立意构思的思维特征与要求
3.立意构思中的灵感思维
4.主题构思法的实践应用
(三)意象造型(直觉造型)——创作意象转化的中介
1.意象的审美功能
2.创作意象的构成和特性
3.意象造型(直觉造型)的中介作用
(四)构图表达——形式语言的造型运用
1.构图表达的造型创作机能
2.构图表达的形式语言——建筑造型语言(建筑语言)
3.建筑造型语言运用的语言学方法——建筑形式作为广义的语言形式
4.建筑造型语言运用的符号学方法——建筑形式作为语言的象征符号
5.建筑造型语言的演进发展
六、当代建筑造型的创新与变异
(一)创作观念的多元化共存
1.新现代主义风格
2.后现代主义风格
3.解构主义风格
4.新都市主义风格
5.新地区主义风格
6.“高科技”派风格
7.环境生态派风格
(二)造型语言的个性化表现
1.抽象雕塑性表现
2.工艺特色性表现
3.结构逻辑性表现
4.外形装饰性表现
5.情感回归性表现
6.有机仿生性表现
7.流行时尚性表现
8.新奇怪异性表现
(三)视觉形象的概念化与数字化变异
1.视觉形象的信息与媒介意义
2.建筑造型与概念艺术
3.建筑造型与数码艺术
七.当代建筑造型的审美格局
(一)审美需求的思维转变
1.造型意象的价值取向转变
2.造型语言的非理性化倾向
3.造型表现的个性化追求
4.社会人文新思维的探索需求
(二)审美意识的软化倾向
1.审美软化的社会文化背景与原由
2.审美软化的内涵与表象
3.审美软化的社会效应
(三)审美评价的歧见与争议
1.纽约电报电话公司总部大楼(1984年)
2.华盛顿国家美术馆东馆(1978年)
3.波特兰市波特兰大厦(1982年)
4.休斯敦最佳产品展销厅(1978年)
5.新奥尔良意大利广场(1978年)
6.华盛顿越战退伍军人纪念碑(1982年)
7.北京·国家大剧院(2007年)
8.北京·国际奥林匹克运动会同期重要建筑(2008年)
主要参考文献 2100433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