造价通

反馈
取消

热门搜词

造价通

取消 发送 反馈意见

放射性钴应用

2022/07/16111 作者:佚名
导读:放射性钴在模拟水稻田中的迁移模型 放射性钴介绍 由于核电站反应堆中子的作用,反应堆中结构材料铁(59Fe)、镍(58Ni)分别生成了放射性60Co、58Co,但60Co具有更为重要的毒理学意义。本研究采取模拟污染物的核素示踪技术研究了60Co进入田水后,在田水-土壤-水稻中的迁移和积累动态,以为评价其对环境可能产生的影响提供依据。 放射性钴材料与方法 1.160Co的转化与配制 所用示踪剂60Co

放射性钴在模拟水稻田中的迁移模型

放射性钴介绍

由于核电站反应堆中子的作用,反应堆中结构材料铁(59Fe)、镍(58Ni)分别生成了放射性60Co、58Co,但60Co具有更为重要的毒理学意义。本研究采取模拟污染物的核素示踪技术研究了60Co进入田水后,在田水-土壤-水稻中的迁移和积累动态,以为评价其对环境可能产生的影响提供依据。

放射性钴材料与方法

1.160Co的转化与配制

所用示踪剂60Co为铝壳包装的1mm×2mm的钴粒(点源),由中国原子能研究院提供,出厂时(1996-10-29)比活度为3.19×10Bq/mg。使用前转化为CoCl2。方法是,加入适量稀盐酸,于~80℃水浴中加热,待其缓慢溶解后转移至100ml容量瓶中,用水定容;使用时稀释成比活度为3.25×105Bq/ml的工作母液。

1.2试验方法

采用25×25cm塑料盆钵。内装事先拌入基肥2.7g(NH4)2SO4、32gKH2PO4风干的杭州华家池小粉土8.0kg,其理化参数请见文献[1]。灌水(表面水约1500ml)。每盆种植水稻(品种:加育293)3丛,每丛5株。于插秧后1、3、6、11、20、29、38、47、56、65和74d,一次性由表水引入等量的60CoCl2水液(3.25×10Bq),各3只重复。最后一次引入距收获1d。于是60Co引入时间距收获天数相应为74、65、56、47、38、29、20、11、6、3和1d。于水稻成熟时一次性收获、取样。取样次序是,取田表水适量;收割水稻地上部,分草、稻谷;用半筒式取土器,每盆取3只土柱,然后约每3cm纵向分割,计7段;最后取出稻根,用水洗净。稻谷烘干后脱壳分谷壳和糙米。

经过上述初步处理后,田表水采用挥发法,土壤采用干粉法,水稻各部位采用灰化法(在马弗炉中于~800℃灰化8h),分别测定各样品中60Co活度。所有测样均3只重复。测定的相对标准差不大于10%。

放射性钴结果与分析

60Co在水-土壤-水稻系统各组分中的消长动态

60Co进入田表水后,便被土壤强烈吸附[2],水稻植株主要通过根部从土壤中吸收60Co,然后运转至地上部。60Co在系统各组分中浓度的动态变化如表1所示。土壤中60Co浓度系指整盆土壤的平均浓度。时间表示60Co引入距收获的天数(下同)。

表1模拟水稻田各组分中Co浓度的动态变化

时间Time(d)

1

3

6

11

20

29

38

47

56

65

74

田表水Water

(Bq/g)

1.49

1.02

1.06

1.25

0.35

0.23

0.34

0.31

0.17

0.26

0.16

土壤Soil

(Bq/gdrysample)

44.6

29.7

44.0

32.9

33.4

53.6

37.7

32.1

19.4

20.4

16.5

水稻植株Rice

(Bq/gdrysample)

55.4

39.0

54.1

48.0

113.1

193.3

179.5

291.1

261.6

510.1

490.3

测定结果表明,60Co在系统各组分的浓度大小顺序是:水稻植株(干样)>土壤(干土)>田表水。但由于土壤质量(8.0kg/盆)远大于水稻植株(~100g/盆干样),故进入水稻田中的60Co主要滞留于土壤;而就水稻各部位而言,60Co浓度大小为:根>稻草>稻壳>糙米(表2)。由于作物主要通过根部从土壤中吸收60Co,因此一般是地下部60Co浓度远大于地上部[3],本研究结果与此一致。其次,相对于水稻的其它部位,糙米中Co的浓度较低,但在t<11d食用才是安全的,t>11d,则需经历一定的安全等待期才可食用。

表2水稻各部位中60Co浓度(Bq/g干样)的动态变化

时间

Time(d)

1

3

6

11

20

29

38

47

56

65

74

稻根Root

387.0

515.2

658.7

540.6

750.9

1154.6

923.7

1659.9

1853.0

2904.

2

2874.

8

稻草Straw

64.4

30.4

52.9

51.5

169.4

280.8

252.9

456.6

374.0

722.6

677.1

稻壳Husk

1.16

0.64

0.25

0.36

0.79

1.16

0.85

1.69

3.47

2.77

3.39

糙米Brownrice

0.03

0.08

0.10

0.10

0.50

0.60

0.51

1.19

2.12

1.72

1.62

其次,随着距收获时间的延长,田表水中Co浓度急速地下降;土壤中的Co浓度也基本上呈下降趋势。这是由于60Co在土壤中较易被吸附、固定或螯合。被吸附的60Co由交换态和非交换态组成,由于土壤处于淹水状态,加之土壤呈酸性(pH6.0),故除了水溶性钴之外,交换态钴及有机螯合物可能发生浸提和溶解作用,使得钴有向下垂直迁移的趋向,也使得水稻根部能不断地从土壤中吸收钴而运转至其它部位。实际上,本研究Co系由田水引入,若是因某种因素(比如核事故)Co进入土壤,则它在水稻各部位中的积累要低得多 。就是说进入水体的60Co的潜在危害要比滞留于土壤中的危害大得多。这里应说明,由于试验是在露天下进行的,因雨水等关系,致田表水常有溢出,而致60Co在系统中有所损失,这也是随时间延长,土壤中Co的平均浓度下降的又一原因。

Co在土壤中的垂直分布

各处理的土壤中Co浓度(Bq/g干土)探深度分布的测定结果列于表3。

表3

60Co在土壤中的垂直分布及其与时间相关性

时间

Time(d)

深度Depth(cm)

0~3

3~6

6~9

9~12

12~15

15~18

18~21

1

256.4

36.8

7.3

2.2

2.1

1.0

6.7

3

152.6

40.5

5.0

1.7

1.8

2.9

3.1

6

262.4

29.9

5.4

5.1

1.0

1.6

2.5

11

200.0

19.2

4.9

2.0

0.7

1.2

2.4

20

180.5

27.3

10.5

7.7

3.1

1.1

3.6

29

312.6

28.2

8.1

5.7

3.7

5.4

11.2

38

211.0

27.1

9.4

4.7

2.6

5.9

3.1

47

173.3

15.5

8.7

4.2

6.4

11.7

5.2

56

97.8

15.2

8.6

5.6

2.7

2.0

3.8

65

76.6

17.3

13.2

24.4

2.8

3.0

5.6

74

89.1

11.6

6.4

3.6

2.0

1.5

1.3

由表3可见,对同一处理,土壤中Co的浓度随深度急速地降低。回归分析表明,土壤中Co浓度随离表层深度x呈单项指数负相关,相关系数在-0.6952~-0.9302之间,它们在T=0.10~0.01水平上显著。

应该指出,大多数处理的底层土壤中60Co浓度有升高的趋势,这主要是由于在淹水条件下,上层土壤中的60Co不断向下迁移、积累的缘故。

水稻对60Co的浓集作用

表1已经表明,相对于田表水和土壤,水稻植株对土壤中钴的浓集作用与60Co引入距收获时间成正相关,其浓集系数 Ks由1d的1.24至74d的29.72,与其相应的糙米对土壤中钴的浓集系数则为7×10-4和0.1。至于对田表水中的Kw值,水稻植株由1d的37.2至74d的3064.4,糙米则相应为0.02和10.1;实际上,本试验条件下,当t>20d后,糙米的Kw值皆大于1。

Co在水-土壤-水稻中的迁移模型

Co在水-土壤-水稻系统中迁移、输运的动态过程可用封闭三分室模型原理描述。通常认为,示踪剂(60Co)的迁移服从一级速率过程,当作一定简化,便得各分室中60Co量对时间的变化率相应为:

*文章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造价通立场,除来源是“造价通”外。
关注微信公众号造价通(zjtcn_Largedata),获取建设行业第一手资讯

热门推荐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