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酸碱反应与缓冲溶液
1.1 实验介绍
1.2 基本操作
1.2.1 煤气灯操作
1.2.2 试管操作
1.2.3 试剂的取用
1.2.4 雷磁PHS-3C型pH计的使用
1.3 酸碱反应与缓冲溶液实验演示
1.3.1 同离子效应
1.3.2 Fe3 的水解
1.3.3 双水解反应
02配合物与沉淀溶解平衡
2.1 实验介绍
2.2 基本操作
2.2.1 试管操作
2.2.2 试剂的取用
2.3 配合物与沉淀溶解平衡实验演示
2.3.1 配合物的形成与颜色变化
2.3.2 配合物形成时溶液pH的改变
2.3.3 配合物形成时中心离子氧化还原性的改变
2.3.4 配合物形成时难溶物溶解度的改变
2.3.5 盐效应
2.3.6 同离子效应
2.3.7 分步沉淀
2.3.8 沉淀的转化
03氧化-还原反应
3.1 实验介绍
3.2 基本操作
3.2.1 煤气灯操作
3.2.2 试管操作
3.2.3 试剂的取用
3.3 氧化-还原反应实验演示
3.3.1 介质的酸碱性对氧化还原反应产物的影响
3.3.2 介质的酸碱性对氧化还原反应方向的影响
3.3.3 浓度对氧化还原反应速率的影响
3.3.4 温度对氧化还原反应速率的影响
3.3.5 浓度对电极电势的影响
04p区元素化合物的性质
4.1 实验介绍
4.2 基本操作
4.2.1 煤气灯操作
4.2.2 试管操作
4.2.3 试剂的取用
4.2.4 离心机的使用
4.3 p区元素化合物的性质(一)(硼、碳、硅、氮、磷)实验演示
4.3.1 硼砂的性质
4.3.2 美丽的“水中花园”和硅酸盐的性质
4.3.3 铵根离子的鉴定
4.3.4 硝酸的氧化性
4.3.5 亚硝酸及其盐的性质
4.3.6 硝酸根和亚硝酸根的鉴定
4.3.7 磷酸盐的性质
4.4 p区元素化合物的性质(二)(锡、铅、锑、铋)实验演示
4.4.1 锡、铅、锑、铋氢氧化物的酸碱性
4.4.2 Sb(II)和Bi(III)盐的水解性
4.4.3 锡、铅、锑、铋化合物的氧化-还原性
4.4.4 锡、铅、锑、铋硫化物的生成与溶解
4.4.5 Pb(II)难溶盐的生成与溶解
4.5 p区元素化合物的性质(三)(氧、硫、氯、溴、碘)实验演示
4.5.1 过氧化氢的氧化性
4.5.2 硫化氢的还原性和硫离子的鉴定
4.5.3 亚硫酸的性质和亚硫酸根的鉴定
4.5.4 硫代硫酸及其盐的性质
4.5.5 过硫酸盐的氧化性
4.5.6 卤化氢的还原性
4.5.7 氯、溴、碘含氧酸盐的氧化性
05d区元素化合物的性质
5.1 实验介绍
5.2 基本操作
5.2.1 煤气灯操作
5.2.2 试管操作
5.2.3 试剂的取用
5.2.4 离心机的使用
5.3 d区元素化合物的性质(一)(铬、锰、铁、钴、镍)实验演示
5.3.1 铬、锰、铁、钴、镍氢氧化物的生成和性质
5.3.2 Cr(III)的还原性和铬离子鉴定
5.3.3 铬酸根和重铬酸根的相互转化
5.3.4 重铬酸根、高锰酸根、铁离子的氧化性与亚铁离子的还原性
5.3.5 铬、锰、铁、钴、镍硫化物的性质
5.3.6 铁、钴、镍的配合物及铁、钴、镍离子的鉴定方法
5.4 d区元素化合物的性质(二)(铜、银、锌、镉、汞)实验演示
5.4.1 铜、银、锌、镉、汞的氢氧化物或氧化物的生成和性质
5.4.2 Cu(I)化合物的生成和性质
5.4.3 铜离子的鉴定
5.4.4 Ag(I)系列实验
5.4.5 银镜反应
5.4.6 铜、银、锌、镉、汞硫化物的生成和性质
5.4.7 铜、银、锌、镉、汞氨合物的生成
5.4.8 汞盐与KI的反应
5.4.9 锌离子的鉴定
06铬(III)配合物的制备和分裂能的测定
6.1 实验介绍
6.2 基本操作
6.2.1 煤气灯操作
6.2.2 电子天平的使用
6.2.3 试剂的取用
6.2.4 微型减压过滤
6.2.5 蒸发
6.2.6 721型分光光度计的使用
6.3 铬(III)配合物的制备和分裂能的测定实验演示
6.3.1 三草酸合铬(III)酸钾的合成
6.3.2 铬(III)配合物溶液的配制
6.3.3 配合物电子光谱的测定
6.3.4 数据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