显色反应能否满足光度法的要求,除了主要与显色剂的性质有关系外,控制好显色反应的条件也是十分重要的。显色条件包括显色剂用量、酸度、显色温度、显色时间及干扰的消除。
M(被测组分) R(显色剂)= MR(有色化合物)
为了使显色反应尽可能进行完全,加入适当过量的显色剂是必要的。但也不能过量太多,否则会引起副反应,对测定反而不利。在实际工作中,显色剂的适宜用量是通过实验求得的。固定被测组分的浓度和其它条件,分别加入不同量的显色剂,测量吸光度,做吸光度 – 显色剂用量曲线。
溶液酸度对显色反应的影响可从金属离子、显色剂及有色配合物三方面考虑。
大部分高价金属离子都易水解,显然,金属离子的水解,对于显色反应的进行是不利的,故溶液的酸度不能太低。
显色剂多是有机弱酸,溶液的酸度影响着显色剂的离解,并影响显色反应的完全程度。此外,许多显色剂本身就是酸碱指示剂,溶液的酸度对显色剂本身的颜色会产生改变。
溶液的酸度对有色配合物的组成及稳定性也有影响。因此,某一显色反应最适宜的酸度可通过实验来确定。固定待测组分及显色剂浓度,改变溶液pH,测定其吸光度,做吸光度-pH关系曲线,曲线平坦部分对应的pH为适宜的酸度范围。
有些显色反应较慢,需放置使其显色完全。有些显色配合物不够稳定,放置后会产生部分分解,导致吸光度降低,因此适宜的显色时间必须通过实验来确定。从加入显色剂计算时间,每隔几分钟测定一次吸光度,绘制A-t曲线,来确定适宜的时间。
主要有三种:利用掩蔽反应、分离干扰离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