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
专业基础和专业课程体系改革:在课程体系上,贯彻“基础适度、口径宽广、应用为先”的课程体系改革原则,材料科学基础课程为专业基础课;增加马氏体转变在形状记忆合金中的应用;增加陶瓷材料和先进材料的焊接性和焊接工艺要点讲解;焊接检验课程改成焊接检验与评价;让学生理解专业课的抽象内容,制作材料科学基础等课程课件及相应动画。
建立具有专业特色的实践教学体系:建立三层实验体系,即专业系列实验、专业综合实验和创新开放实验;焊接结构学课程设计改为设计面向工程实际的专业课程综合设计;开展工程化和国家化的焊接实训。
建立学历教育与资质认证结合的办学模式:在人才培养方案中增加国际焊接工程师(IWE)和无损检测培训(UT/RT/MT/PT)选修课程。学生在第8学期可以选修此课程,学生按照学习计划进行实践和理论知识学习,通过考核后即可获得国际焊接工程师证书和无损检测一级资质证书。以资质认证促进工程化人才的培养 。
基于产教融合的应用型本科创新创业型人才培养模式
构建课程教学的“通识教育、专业基础、专业课程、单项实践、综合实践、素质拓展教育”的“六模块”课程体系。即课程体系建设过程中,由一线教师对课程进行梳理,以此打通理论课程与实践课程的边界,并依照应用能力培养的要求,将课程按“通识教育、专业基础、专业课程、单项实践、综合实践、素质拓展教育”进行建设。
完成单项能力、综合能力、创新能力的“三层次”培养。“三层次”主要是通过实践教学完成学生应用能力三个阶段的提升。其中,第一学期、第二学期、第三学期完成单项能力训练,激发学生对该专业的兴趣,对学生单项能力进行训练,培养学生焊接专业的基础应用能力;第四学期、第五学期、第六学期完成焊接综合能力训练,培养焊接专业学生综合运用交叉学科知识、技术与方法,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综合工程应用能力;第七学期、第八学期结合“综合实践”课程,使学生进入基于产教融合的生产实习基地实际训练,强化理论知识与生产、科研的结合,提高学生工程应用能力、团队协作水平和职业素养,从而逐步实现对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
经过“六模块、三层次”培养实现“产教四融合”目标。在人才方案构建之初,高校工作人员要深入企业反复调研,提取企业所需的职业素质,将其贯穿于课程教学的全过程,实现课程与职业素质相融合;调研企业创新创业需求,并将其和专业教育有机结合,如将相关攻关项目带入毕业设计,通过产教融合帮助学生解决生产中的实际问题,实现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相融合;就企业提出的学生就业所需的工程应用能力,修正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从而不断培养并提升学生的工程应用能力,促进学生就业顺利进行,实现工程应用能力提高与就业要求相融合;在“综合实践”模块中,将企业文化带入学校、带入课程,使学生能够毕业后第一时间适应企业的要求,实现学校文化与企业文化相融合 。
地方应用型本科高校新专业人才培养模式
高校应关注、跟踪工程教育发展的动态,及时掌握社会、 行业及用人单位的人才需求动向,进一步开展专业调研、用人单位调研和毕业生调研,使专业建设与改革和人才培养做到与时俱进。
在调研的基础上,为实现人才培养目标,优化人才培养计划和修订教学大纲,尽可能地请外校、培养企业和用人单位参与人才培养计划的制定和教学大纲的修订;进一步整合课程,做好课程内容衔接,尽量消除内容的重复和脱节。进一步与课程组或负责人明确课程在实现人才培养目标应起的作用,作好专业人才应具备的“知识、能力、素质”在课程的落实。
专业课程体系的构建必须着眼于人才培养的全过程。这个培养全过程应具有两个条件和一个共性。两个条件分别是以基础理论课程为主要学科基础,以工程应用能力为主要能力培养导向。一个共性就是要形成具有高素质的工程应用人才。
焊接技术与工程专业是特设专业,各大专院校对于该专业方向均和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专业合作办学,因此有必要进行资源整合,做好分类和合并工作,应在结合学校背景的情况下,在培养目标和任务上应该不同于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和材料加工工程专业,课程设置上更应该体现鲜明的院校特色,达到服务行业、服务社会的目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