报告全文
“十一五”时期是我市发展史上极不平凡的时期,是创造重大机遇、经受重大考验、取得重大成就的时期。在中共连云港市委的领导下,全市上下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积极应对复杂多变的宏观经济形势,凝心聚力、开拓进取、创业创新,谱写了科学发展、跨越发展的历史新篇章。
“十一五”的五年,是致力推动跨越崛起、不断开创发展新局面、综合实力显著提升的五年。
区域发展格局高起点构建。坚持高端定位和谋划,成功推动以连云港为龙头的江苏沿海地区发展规划获得国家批准。重视规划引领作用,编制东部滨海地区发展战略规划,完成新一轮城市和港口总体规划修编,制定专项规划140余项,构筑了“一心三极”国际性海滨城市、“一体两翼”组合大港、“一纵一横”产业走廊的发展布局。加快市临港新兴产业区建设,推进柘汪、板桥、燕尾、灌河等沿海产业园区和沿东陇海线都市工业带产业集聚,大规模启动徐圩新区开发,生产力布局不断优化。连云港在全国、全省发展大局中战略地位进一步凸显。
国际金融危机冲击有效应对。面对历史罕见的国际金融危机带来的严峻挑战,出台稳定工业生产、扶持中小企业、促进外贸稳定系列工作措施,落实扩大内需政策,加大投资和项目建设力度。兑现税费减免政策,办理减免各项税费20亿元、出口退税24.8亿元。加强财政金融支持,设立创业投资引导、国际市场开拓等专项资金2亿元,为5000多户中小企业担保各类贷款总额100多亿元,有效保障了经济稳定发展。
工业化城市化快速推进。累计完成工业投资2500亿元,是“十五”时期的4倍;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达1941亿元,是“十五”末的5倍,工业利税年均增长40%。三次产业结构由“十五”末的20.5:44.2:35.3调整为15.3:47.4:37.3。中心城市建成区面积扩大到120平方公里、人口100万,区域性航运、商务、金融、信息、物流、旅游六大中心启动建设,四县县城加速向中等城市迈进。全市城市化率达45%,较“十五”末提高6.7个百分点,二三产业从业人员比重提高11.9个百分点。
经济综合实力不断增强。五年来,地区生产总值年均增长14.2%,总量翻了一番多。财政总收入、一般预算收入年均增长44.3%、41.9%,总量均翻两番以上。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4000亿元,是“十五”期间的3.4倍。金融机构存款余额达1243.8亿元、贷款余额946.3亿元,是“十五”末的2.8倍和3倍。中心城市入选中国投资环境百佳城市和《福布斯》“大陆最佳商业城市榜”。四县经济总量全部实现翻番,市开发区在54个国家级开发区综合评价中位次前移10位。
“十一五”的五年,是着力突破重大事项、展开新一轮沿海开发、区域发展后劲显著增强的五年。
港口服务功能大幅提升。完成港口建设投入190亿元,是“十五”期间的5.8倍。主体港区15万吨级航道建成通航,30万吨级航道先导试挖工程完成阶段性目标,30万吨级矿石码头试运营,12个生产性泊位建成投产。赣榆港区防波堤开工建设,灌河口航道整治有序展开,燕尾港3万吨级散货码头加快实施。港口新增吞吐能力5400万吨、集装箱200万标箱。集疏运体系加快完善,基本建成南疏港、东疏港通道和内河港中云台作业区一期工程。新辟内外贸航线40条,设立内陆“无水港”8个,新亚欧大陆桥过境集装箱运输西延至北欧。口岸公共信息平台功能不断完善。港口带动沿海开发的龙头作用和服务区域发展能力不断增强。
基础设施建设成效突出。市域高速公路骨架路网基本形成,新增通车里程112公里,连盐高速公路、连临高速公路连云港段建成通车,新建改建国省干线公路563公里,临海高等级公路加快推进,完成东陇海铁路电气化改造,开工建设连盐铁路,建成使用民航机场国际候机厅。在全省率先完成海堤防护达标任务,建成新沂河整治、大浦河调尾、盐灌船闸等工程,城市防洪减灾和水资源供给能力得到提升。新建高压变电所37座,地区电网新增规模较“十五”期间翻一番。完成市区有线数字电视整体转换,互联网普及率较“十五”末提高20个百分点。区域发展承载功能进一步提升。
重大产业项目集聚发展。五年新上投资亿元以上工业项目400多个,过10亿元项目28个。田湾核电一期工程投入运行,市开发区建成中海集装箱、国电联合动力等装备制造项目,风电装备形成完整产业链。徐圩新区、板桥园区珠江钢管、环球铜业、甲醇制烯烃、镍合金制造、益海化工等基地型大项目成功落户。北翼新海石化等一批临港产业项目建成投产,南翼灌河口船舶产业集聚地初步形成。沿东陇海线产业带太阳雨太阳能、晶海洋半导体等光热光伏产业快速发展。重大项目储备后劲增强,超超临界机组、炼化一体化、精品钢铁等一大批项目前期工作扎实推进。
“十一五”的五年,是坚持创新驱动、加快结构调整、转型发展取得显著进展的五年。
科技创新深入实施。与20多家高校院所签署科技合作协议,“校企联盟”发展到330个,共建研发机构120家,中科院能源动力研究中心、省海洋资源开发研究院形成研发能力,南京大学高新技术研究院、南京工业大学海洋工程研究院等一批创新载体加快建设。全市企业院士工作站达4家,拥有国家和省级企业博士后工作站24家、工程技术中心26家,硅产品、高性能纤维和风力叶片3个检测中心加快建设。承担国家重大科技专项19项,新上火炬、星火等国家计划234项,获国家和省部级科技进步奖20项。全市科技孵化器面积达12万平方米,研发投入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1.3%,科技进步贡献率40%,较“十五”末提高0.46和6.3个百分点,跻身全国科技进步先进市行列。建立高层次人才引进专项资金,实施创业创新领军人才集聚“555”工程,全市人才保有量年均增长11%,有力支撑了区域创新能力提升。
先进制造业快速成长。实施“高新技术产业双倍增”计划,创建4个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化基地,6个特色产业基地建设进入省“双百”工程,4家医药企业入选中国制药工业百强,万吨级碳纤维基地一期工程建成投产,获批国家重点新产品、省高新技术产品225个,高新技术产业产值翻三番。工业化与信息化融合发展,获批省制造业信息化科技示范市。新型临港基础产业培育力度加大,产值占工业产值比重39%,较“十五”末提高10个百分点。专利、标准和品牌战略深入实施,专利授权量年均增长46%,创建中国驰名商标3件,企业品牌竞争力不断增强。
服务业加快发展。港口物流快速增长,吞吐量迈入亿吨大港行列、集装箱运输进入全国十强,年均增长17.6%和30.8%,分别翻了一番多和两番。民航年客运量达42.3万人次,是“十五”末4.3倍。现代商贸流通业态快速发展,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年均增长19.2%。举办国际西游记文化节、江苏沿海旅游节等节庆活动,新增国家AAAA级景区6个,游客接待量、旅游收入年均分别增长15%、18%。完成房地产开发630万平方米,商品房销售面积年均增长53.9%。区域性国际商务中心初具规模,商务、会展、信息等新兴服务业蓬勃兴起,市开发区成为省级服务外包示范区。服务业增加值年均增长15.3%,比“十五”期间提高3.7个百分点。
现代农业提档升级。高效农业、设施农业规模扩张,面积分别达210万和85万亩,占耕地比重37.5%和15.2%。建设国家级粮食万亩高产示范项目20个,粮食生产连续八年丰产丰收,东海县被评为“全国粮食生产先进县标兵”。农业园区化发展快速推进,建成市级以上现代农业产业园17家,赣榆海水工厂化养殖、东海鲜切花、灌云设施蔬菜、灌南食用菌等特色产业呈现规模化集聚。农业产业化经营加快推进,培育市级以上龙头企业166家。农产品质量安全建设不断加强,认定无公害农产品产地面积420万亩,创建农畜产品品牌470个。农业外向化水平提高,利用外资领先苏北,农产品出口居全省前列。
资源环境保护持续加强。坚持集约节约利用土地资源,落实最严格土地管理制度,清理收回闲置建设用地8700亩,复垦开发农用地18.8万亩。坚持科学用海、合理开发,海域管理不断加强。强力推进节能减排,关停化工生产企业80家,实施150项节能技改项目,建成8个污水处理设施和6处集中供热设施,单位地区生产总值能耗下降20%,化学需氧量和二氧化硫减排完成省定目标,淮河流域治理工程达到国家考核要求。完成绿化造林103万亩,森林覆盖率达22.2%,较“十五”末提高7.1个百分点,四县建成国家级生态示范区。
“十一五”的五年,是深化改革开放、加速资源要素集聚、发展活力显著提升的五年。
各项改革向纵深推进。实施市区行政区划调整,完成新一轮政府机构改革,组建徐圩新区管委会,推进云台山景区和科教创业园一体化发展。完善市对区财政管理体制。完成市属国有企业改制扫尾,妥善安置破产企业职工和离退休人员8400余人,实现经营型事业单位改制转企,建立公益型事业单位岗位管理和绩效工资制度。医药卫生体制五项重点改革扎实推进,开展基本药物制度试点。加快投融资体制创新,成立市级国有资产经营平台4家,实现港口股份上市融资,发行企业债券48.5亿元,创立中科黄海股权基金。城市商业银行重组并入江苏银行,完成3家农村信用联社改制,组建市县邮政储蓄银行、东海村镇银行,引进外地5家农商行设立分支机构,建立8家农村小额贷款公司。农村综合改革扎实推进,开展政策性农业保险,完成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实现土地流转119.9万亩,发展农民合作组织2289家,带动农户58.6万户。东海县安峰镇列入省级“强镇扩权”改革试点。
开放型经济成效明显。深入实施开放兴市战略,组织开展沿海开发系列推介,连续举办苏北投资贸易洽谈会等大型经贸活动,累计新批外商投资项目833个,实际到帐注册外资40亿美元,是“十五”期间的2.4倍,内联客方到位资金1600亿元,年均增长23.8%。实现外贸进出口总额189亿美元,年均增长19%;完成出口99亿美元,是“十五”期间的3倍。国际服务贸易年均增长28.7%。有效规范出国劳务市场,完成外经营业额9亿美元。加快优势企业“走出去”步伐,新批境外投资项目37个,是“十五”期间的6.4倍。各类开放载体功能不断完善,带动能力提高。出口加工区二期建成运营并实现保税功能叠加,保税物流中心封关运作,化学工业园和连云、海州、灌云经济开发区升格为省级开发区,新增南北共建园区5个、省级特色产业园4个。10个综合类开发区注册外资实际到帐38.3亿美元,年均增长38.8%。
“十一五”的五年,是积极打造国际性海滨城市、扎实推进新农村建设、城乡一体化显著加快的五年。
特大城市框架全面拉开。大力推进城市建设重心东移,实施重点城建项目3600项,累计投入资金960亿元,是“十五”期间的3倍。建成花果山大道城市主轴和海宁大道、东方大道、北崮山大道等骨干路网,打通242省道,城市空间布局优化,拉开了三极互动的特大城市框架。连云新城10平方公里示范区基础设施启动建设,起步区海州湾商务中心、胜利湖等重点工程建成,东哨西墅片区初具形象。科教创业园路网框架基本形成,高校科研区、公共体育区初具规模。孔望山新城、凤凰新城开发加快推进。东部城区形象加速刷新,中央商务区建设、连岛开发加快推进,在海一方公园、鑫港大厦、金海商务大厦等一批标志性建筑建成,海棠路立交、铁路连云港东站投入使用,山海景观轴、滨海休闲带有序推进,海滨特色风貌初步展现。
城市功能不断增强。强化公用设施及配套建设,新建改建主次干道130条,发行公交IC卡,新增优化公交线路40条,开通新浦至连云地区公交车,新增自来水管网380公里、集中供热250万平方米,发展管道天然气用户5万户,燃气普及率98%,城市污水处理率达80.7%。建成民防应急指挥中心,新增人防工程59万平方米。实施旧城改造项目260个,拆迁改造面积600多万平方米。加强居住小区物业管理,新增省级优秀物业管理小区26家。建成青年公园、东盐河风光带等一批景观工程,市区绿地率达37.1%。有效开展集中式饮用水源地和重大污染隐患治理,建成大圣湖应急水源。开展城市环境综合整治,增加垃圾转运站28座,依法拆除违法违章建筑45.5万平方米,完成美化亮化面积85万平方米,市区环境质量逐年改善,空气质量优良率91.4%,公众环境满意率达85.6%。国家环保模范城创建通过技术评估、卫生城创建扎实推进,成功创建省级文明城市、园林城市,城市人居环境持续改善。
新型城镇化加快推进。坚持县当城建、镇当城建,实现村镇规划全覆盖。灌云新城展现良好形象,灌南县城规模扩大,赣榆新城核心区有序展开,东海县城湖滨特色逐步显现。创建省、市级城市化示范镇和新型小城镇79个,东海温泉镇创成省级园林小城镇,赣榆海头镇成为国家发展改革试点镇,灌云燕尾新城初具规模,灌南半岛新区开发全面铺开。实施农村改革发展“六大行动计划”,扎实兴办新一轮实事。新建改建农村公路8200多公里,解决136万人饮水安全问题,行政村客运班车通达率99.4%,完成中低产田改造93.2万亩,农业机械化率达72.5%。完成400多个村庄整治,疏浚县乡河道900多条,发展沼气用户12万户,新增无害化卫生厕所19.7万个。加强康居示范村建设,新农村服务中心村级全覆盖,食品、日用消费品、农资乡级“农家店”覆盖面100%。农村生产生活条件不断改善、面貌明显改变。
“十一五”的五年,是加强社会建设、增进民生福祉、城乡群众生活显著改善的五年。
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落实积极的就业政策,加强各类职业技能培训,新增就业33.9万人,转移农村劳动力28.5万人,实现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9.9万人,零就业家庭动态为零。推动以创业带就业,大力发展民营经济,新增私营企业1.4万家、注册个体工商户13.9万户。组织百名教授科教兴百村等支农活动,有效带动农民增收。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农民人均纯收入年均增长13.6%、12.1%。居民消费结构优化,价格水平总体平稳,教育文化、休闲娱乐和健康消费比重提高。城市每百户家庭电脑、移动电话拥有量较“十五”末分别增长135%、182%,汽车拥有量5.5辆。城镇和农村人均住房面积分别达35.4、33.5平方米,较“十五”末增加3.8和9平方米。城乡居民恩格尔系数较“十五”末降低4.6个百分点。
社会保障进一步加强。企业职工养老保险覆盖面达95.2%,新型农村养老保险、合作医疗参加率达98%和99.5%,工伤、生育保险覆盖面均达95%,在职职工参加失业保险人数29.6万人,基本实现城乡居民医疗保险全覆盖,被征地农民基本生活保障实现即征即保。完善住房保障体系,为1.3万户职工家庭发放住房公积金贷款56亿元,累计投资24亿元加快保障性住房建设,开工建设经济适用房1.8万套,筹集、建设廉租住房1791套,2.8万户中低收入家庭解决了住房困难,城市低收入无房家庭基本实现应保尽保。完善社会救助体系,健全困难职工帮扶网络,建立城乡低保标准自然增长机制,实现城乡低保全覆盖,特困群众基本生活得到保障。农村五保对象集中供养率达70%。实施脱贫攻坚工程,帮助37万农村贫困人口脱贫解困。红十字“博爱”系列活动广泛开展,慈善事业、光彩事业得到新发展。
社会事业全面进步。公共财政用于社会事业支出累计达223.6亿元,是“十五”期间的3.9倍。市文化艺术中心、博物馆、体育馆、急救中心、传染病医院、二院东院区、一院综合楼、中医院门诊楼、妇女儿童活动中心、气象防灾减灾指挥中心等一大批社会事业项目投入使用或基本建成。城乡办学条件和教育质量进一步改善,中小学校舍安全工程扎实推进,市区新建成5所中小学校。全面落实义务教育免费政策,基本普及15年基础教育,小学、初中入学率均达100%,高中段毛入学率96.9%。创建省级以上示范性职业学校10所,职业教育服务发展的能力得到提高。师范专科学校、职业技术学院等4所院校完成迁建,淮海工学院办学层次提升。公共卫生体系逐步健全,新增三甲医院3所,城市社区和农村三级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全覆盖,城乡“15分钟健康服务圈”基本形成。广播电视、文艺创作、文物保护进一步加强,有线电视入户率80%。组织创作演出《大潮连云》、《梦境西游》等优秀剧目,“和谐文化进万家”被评为全国特色广场文化活动,新增省级以上文物保护单位7处,3个项目入选国家非物质遗产保护名录。实现人口计生服务体系全覆盖,人口自然增长率6.9‰。在苏北率先成为省体育强市,全民基本健身设施城乡全覆盖,举办国际和全国性赛事13项,在省十七届运动会等省级以上体育竞赛中获得金牌148枚。
社会管理不断加强。“平安连云港”建设深入推进,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全面加强,科技强警示范市建设通过国家验收,群众治安满意率为97%。灌南县被评为全国平安建设先进县。认真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强化基层基础工作,加大执法管理力度,安全生产形势保持平稳。完善食品药品安全综合监督体系,开展农资、食品、药品、乳制品等专项治理,市场秩序进一步规范。突发事件应急预案体系逐步完善,应急救援队伍建设有效加强。建立12345政府服务热线,四级便民服务网络不断健全。完成第二次经济普查、第六次人口普查。侨务、外事、对台工作有效服务经济建设,防震减灾、老区开发、档案、地方志、残疾人、老龄、关心下一代事业不断发展。
精神文明和民主法制建设成效突出。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蓬勃开展,12家单位被评为全国文明单位和文明村镇,690余人被评为市级以上劳动模范和市各行各业首席员工,获全国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工作先进市称号,社会文明程度不断提高。完成对口援建四川地震灾区任务,积极开展援疆工作。法治连云港建设有序推进,完成“五五”普法工作。加强政务公开,提高行政效能,清理精简审批事项42项,建成行政权力网上公开透明运行系统。廉政建设扎实推进。加强行政监察和审计监督。认真听取人大代表、政协委员意见和建议,自觉向市人大常委会报告工作,向市政协通报情况,累计办理人大代表建议732件、政协委员提案1824件。村务公开和基层民主政治建设有效推进,村委会依法自治达标率97%。建立“大调解”机制,实施信访工作基层基础建设提升工程,有效化解社会矛盾。民族宗教、国防建设、民兵预备役和优抚安置工作得到加强,实现全国双拥模范城“五连冠”。
刚刚过去的2010年,全市经济社会各项工作取得了新的成绩,为“十一五”发展划上圆满句号。这一年,经济总量跨上新的台阶。预计完成地区生产总值1150亿元,同比增长14%;实现财政总收入352.6亿元、一般预算收入141.4亿元,分别增长51.8%、56.7%;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1234.2亿元,增长23.4%;工业增加值、服务业增加值、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均超过400亿元。这一年,沿海开发三年行动初战告捷。新开工和在建亿元以上项目210个,中彩多晶硅、东茂矿业、风力发电等一批临港产业项目建成投产,两家企业产值超过百亿元,通榆运河通水通航,空港实现临时对外开放,完成港口吞吐量1.35亿吨、集装箱运量387万标箱。这一年,创新型经济蓬勃发展。编制创新型城市发展规划,国家重点实验室、省创新药物研究院等6个重大创新载体立项建设,清洁能源产业园入选省级创新园区,创建省创新型企业20家,康缘药业成为全国创新型试点企业,5兆瓦风电叶片等创新产品成功下线,高新技术产业产值达595亿元,增长48.4%。被中央确定为全国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转变发展方式有特色的五个典型城市之一。这一年,支撑跨越发展的资源要素加快汇聚。与郑州、西安等陆桥沿线重要节点城市合作建设大陆桥物流联盟,成功举办中日新丝绸之路企业合作论坛、江苏民营企业家高层论坛。引进注册外资实际到帐11亿美元,内联客方到位资金435亿元,完成出口26亿美元,增长33.1%。发行企业债券23.5亿元、公司债6.5亿元,吸引异地金融机构投放贷款余额130亿元。引进各类人才7000余人。这一年,城乡群众生活得到新改善。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3%以内,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9000元、农民人均纯收入6850元,均增长12%,企业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人均增长10%以上,实现与上海异地就医结算,五项社会保险参保率均超过95%。新农合、城镇居民医保筹资水平和低保标准进一步提高,居民消费价格指数低于省控标准。
回顾“十一五”的工作,我们不仅取得了超出预期的发展成果、创造了连云港发展的一个黄金期,而且提高了在经历考验中砥砺奋进、在创新思路中破解难题的能力,积累了在复杂环境下加快发展、在后发情况下推动跨越的宝贵经验。这就是:必须坚持高端定位,引领发展;坚持城乡统筹,协调推进;坚持重点突破,以点带面;坚持创新发展,激发活力;坚持以人为本,利民惠民。成绩来之不易,经验弥足珍贵。这是中央和省委、省政府正确决策、关心支持的结果,是全市人民在市委坚强领导下团结一致、艰苦奋斗的结果,是市人大、市政协加强监督、鼎力支持的结果。我代表市人民政府,向全市人民,向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向各民主党派、工商联、人民团体和社会各界人士,向驻连部队、武警官兵、公安干警,向为连云港改革发展稳定作出贡献的驻连部省属单位,向所有关心支持连云港建设的海内外朋友,表示衷心的感谢和崇高的敬意!
在总结成绩的同时,我们清醒看到,我市发展中还存在许多困难和矛盾,政府工作也存在一些不足和差距。主要表现为:经济总量仍然偏小,结构还不尽合理,发展的资源环境约束加剧;科技进步和创新的引领支撑作用有待进一步增强,现代产业体系需要加快构建;新型城镇化水平还不高,基本公共服务体系需要进一步完善;就业仍然面临较大压力,保障和改善民生的任务还相当繁重;机关服务软环境还需要进一步改善。对此,我们将进一步增强忧患意识和责任意识,采取更加有力措施,切实加以解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