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四五”时期是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之后,乘势而上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第一个五年。要着眼长远,把握大势,在战略上布好局,在关键处落好子,奋力推动交通运输高质量发展,科学描绘交通强市美好蓝图。
“十三五”时期是重庆交通运输事业发展进程中极不平凡的五年,全市紧紧抓住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新时代西部大开发、交通强国建设试点等一系列战略机遇,努力克服新冠肺炎疫情带来的不利影响,大力实施交通建设三年行动计划和高铁建设五年行动方案,坚决打赢交通脱贫攻坚战,成功入选交通强国建设首批试点省市,成为全国唯一兼有陆港型、港口型国家物流枢纽城市,成功创建公交都市。“十三五”期间,累计完成交通投资4312亿元,比“十二五”增加963亿元,全市交通高质量发展呈现良好态势。
交通建设三年行动计划圆满收官。新开工建设高速公路1719公里,通车里程达到3402公里,省际出口达到24个,基本形成“三环十二射多联线”网络。改造普通干线公路1.2万公里,普通国道二级及以上公路占比达到90%,普通省道三级及以上公路占比达到70%,基本实现全市3A级旅游景区和市级重点工业园区均有三级及以上公路连接。新改建“四好农村路”8.4万公里,农村公路总里程达到16.2万公里,路网密度居西部地区第一。
高铁建设五年行动方案扎实推进。“米”字型高铁网、“两环十干线多联线”普速铁路网加快形成。全市铁路营业总里程达到2394公里,高铁在建里程达到827公里、营业里程达到839公里。
全面打赢交通脱贫攻坚战。全市所有乡镇和行政村通畅率、通客车率均达到100%,行政村直接通邮率、快递服务乡镇覆盖率均达到100%。全市具备条件的村民小组通达率、通畅率分别达到100%、92%,较“十二五”末分别提高18个、37个百分点。
长江上游航运中心初步建成。建成投用中心城区果园港、涪江潼南航电枢纽,开工建设嘉陵江利泽、乌江白马、涪江双江等航电枢纽,全市航道总里程达到4472公里,其中三级及以上高等级航道里程突破1100公里,全市港口货物年通过能力、年吞吐量均突破2亿吨。新增货运船舶运力150万吨,全市货运船舶运力占长江上游地区总运力的85%,船型标准化率从77%提高到85%,位居全国内河第一。
国际航空门户枢纽能力大幅提升。建成投用江北国际机场T3A航站楼及第三跑道、巫山机场、仙女山机场,“一大四小”运输机场格局全面形成。开工建设江北国际机场T3B航站楼及第四跑道工程,完成重庆新机场选址研究。江北国际机场通航城市总数达到216个,国际及地区航线突破100条。全市民航运输机场旅客、货邮年吞吐能力分别达到4650万人次、110万吨,年旅客吞吐量保持全国前10强。
综合客货枢纽能力稳步提升。建成投用重庆西站一期、沙坪坝站、永川东站、梁平南站等一批综合客运枢纽,开工建设重庆西站二期、重庆东站等重大铁路枢纽项目,客运转换更加便捷。重庆公路物流基地、江北国际机场航空物流园功能不断完善,果园港、重庆国际物流枢纽园区成功入选国家物流枢纽清单。
交通服务品质稳步提高。轨道交通日均载客量突破300万人次。开通潼南至四川遂宁、永川至四川泸州等8条省际公交,实现川渝两地公交“一卡通”。建成投用全国第一个铁路口岸国际邮件处理中心,中欧班列(成渝)运邮实现常态化。全市铁水联运量达到2038万吨,较“十二五”末翻一番,货运物流效率大幅提高。全社会物流总费用与地区生产总值比率达到14.5%,较“十二五”末下降2个百分点。
智慧交通发展迈上新台阶。全市重要交通基础设施运行监测覆盖率达到90%,基本形成交通设施装备运行感知网络。大力推进交通智慧化出行服务,取消高速公路省界收费站,渝籍汽车ETC安装率达到80%以上。完成全国公交一卡通互联互通,轨道交通环线和4号线在全国率先实现跨线运营。
绿色交通发展实现新突破。基本完成中心城区“两江四岸”港口岸线治理。建成长江上游首座LNG加注码头。货运船舶平均单位能耗大幅下降。港口岸电建设加快推进,港口码头船舶污染物接收设施实现全覆盖。广泛应用新能源和清洁能源运输装备,中心城区公交车、出租汽车实现CNG全覆盖,推动建立汽车排放检验和维护(I/M)制度。
交通安全生产形势平稳有序。完成铁路外部环境安全隐患整治1500余处。新建公路安保工程8000公里。“一中心、六基地、八站点”地方水上应急救援体系基本建成。重庆公路应急抢险指挥及物资储备中心建成投用。公路抢险保通保畅、水上应急救援和应急运输保障队伍建设持续增强。
交通行业治理能力持续巩固。大力推进交通综合行政执法体制改革试点。深入推进交通领域“放管服”改革,完善30大项51子项网上行政许可标准化配置。出台《重庆市公共汽车客运条例》《重庆市民用航空条例》《重庆市网络预约出租汽车经营服务管理暂行办法》等规范性文件,行业法规制度体系不断完善。
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深入发展,我国已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立足新发展阶段,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加快形成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推动共建“一带一路”高质量发展,实施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长江经济带发展、新时代西部大开发、西部陆海新通道建设等重大战略,赋予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全国交通四“极”之一定位,为我市交通运输高质量发展赋予了全新优势、创造了有利条件、提供了广阔政策空间。
对标高质量发展要求,我市交通运输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依然明显,“四向联通”的对外大通道不畅,重庆与京津冀、长三角、粤港澳大湾区等主要城市群尚无250公里以上时速高铁直连;西部陆海新通道能力不足、运行不畅;三峡船闸通过能力不足,实际年过闸运量超过设计能力近50%;民航空域资源紧张,缺乏旗舰型主基地航空公司,国际航线偏少,支撑重庆融入全球、引领西部开放能力有待加强。“四网融合”的枢纽体系不健全,干线铁路、城际铁路、市域(郊)铁路和城市轨道交通融合发展不够,客货枢纽转换不便,集疏运体系未完全同步建设。“四式联运”的综合运输体系不优,公路货运量占全市货运总量比例达到82%,铁路货运发送量占比仅为1.5%;嘉陵江、乌江等支流航道对干线运输贡献率不足10%。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互联互通不够,铁路面积密度、高速公路面积密度、机场群旅客吞吐能力远低于长三角、京津冀和粤港澳大湾区。“一区两群”交通互联互通有待强化,主城都市区缺乏非收费公路快速物流通道,不利于物流降本增效;“两群”交通基础设施短板明显。同时,交通还存在创新驱动发展不够,智能化程度低,客货运输服务效率和质量不高等问题。“十四五”时期,要抢抓战略机遇,应对各种风险挑战,加快推动交通高质量发展。
第一节 指导思想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深化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对重庆提出的营造良好政治生态,坚持“两点”定位、“两地”“两高”目标、发挥“三个作用”和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等重要指示要求,以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以改革创新为根本动力,以加快建设交通强市为统领,切实发挥交通“先行官”作用,着力推进交通发展由追求速度规模向更加注重质量效益转变,由各种交通方式相对独立发展向更加注重一体化融合发展转变,由依靠传统要素驱动向更加注重创新驱动转变,构建安全、便捷、高效、绿色、经济的现代化综合交通体系,不断增强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有力支撑成渝地区形成有实力、有特色的双城经济圈,有力助推“一区两群”协调发展,在推进交通强国建设中当好先行、做好示范。
第二节 基本原则
双核引领,区域联动。以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一区两群”协调发展为导向,突出双城引领,强化双圈互动,促进两翼协同,打造区域间、城乡间高效衔接的多层次综合交通网络,强化重庆对周边地区的辐射带动,推动区域交通联动一体化发展,加快建设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全国交通“极”。
以人为本,人民满意。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积极适应个性化、多元化出行和新业态、新模式发展需求,全面提升运输组织水平,有序推进行业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提供更具品质、更有效率、更加安全的客货运输服务和更加规范、更加人性化的行业管理服务。
创新驱动,智慧升级。坚持创新在发展中的核心地位,统筹传统基础设施和新型基础设施建设,推动新一代信息技术与交通行业深度融合,大力发展智慧交通,有序推进智慧交通试点示范,全力推动交通运输发展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增强交通可持续发展动力。
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大力发展绿色交通,优化交通运输结构、发展方式,充分考虑生态环境承载能力,推动资源集约利用,加强生态保护,强化污染防治,注重节能低碳发展,筑牢长江上游生态屏障,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第三节 发展目标
围绕新时代西部大开发、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和“一区两群”协调发展等战略目标,以建成高质量发展高品质生活新范例为统领,以提升内联外通水平为导向,加快建设“行千里、致广大”的交通强市,全面开启“2小时重庆”建设新征程,着力完善五大基础网络、六大运输体系,努力推动形成“高铁千公里、港航万吨级、机场双枢纽、县县联高速、组组硬化路”的交通发展格局,加快构建便捷顺畅、经济高效、绿色集约、智能先进、安全可靠的现代化高质量综合立体交通网,初步形成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4个“1小时交通圈”,初步实现高铁市域2小时畅行,北京、上海、广州6小时通达,国际性综合交通枢纽城市建设迈出重大步伐,加快成为“一带一路”、长江经济带、西部陆海新通道联动发展的战略性枢纽。
专栏1 综合交通运输“十四五”规划主要目标
铁路:规划投资1900亿元,力争新开工高铁790公里、全市铁路营业里程超过3100公里、其中高铁营业里程达到1370公里,成渝双核间加快形成2条时速350公里、1条时速200公里的高铁快速通道,基本实现高铁1小时成渝双核、2小时市域城市至中心城区、6小时北京上海广州通达,以及普铁千亿元级工业园区、国际性枢纽港站全覆盖。 公路:规划投资2500亿元,其中高速公路规划投资1800亿元,普通公路规划投资700亿元。加快建设“三环十八射多联线”高速公路网,力争新开工建设1000公里、建成超过1200公里,全市高速公路通车里程达到4600公里,省际出口通道达到32个。实施普通干线公路改造4000公里,新改建农村公路1.6万公里,实现乡镇通三级公路比例达到85%,村民小组通畅率达到98%。 水运:规划投资150亿元,加快形成以“一干两支六线”航道、“三枢纽五重点八支点”港口为骨架的水运基础设施体系,改善千吨级航道500公里,三级及以上航道实际达标里程达到1200公里,新增港口货物吞吐能力3000万吨,港口货物年吞吐能力达到2.4亿吨。组建长江上游港口联盟,形成分工协作的航运体系,基本建成长江上游航运中心和物流中心。 民航:规划投资230亿元,着力打造“市内航空双枢纽协同、成渝四大机场联动”世界级机场群,全市民航运输机场旅客年吞吐能力达到8000万人次,货邮年吞吐能力达到120万吨,实现干线机场、支线机场、通用机场联动发展。 邮政:规划投资5亿元,基本建成普惠城乡、联通区域、辐射国际、高效衔接的邮政快递基础设施,全面巩固邮政“村村直通邮”,符合条件的建制村基本实现“村村通快递”,基本实现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核心城市间邮政快递24小时送达。 客运服务体系:规划投资70亿元,综合客运枢纽一体化水平明显提高,公交站场设施更加完善。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铁路公交化列车开行逐步常态化,省际公交线路达到30条以上。中心城区公共交通机动化出行分担率达到63%,公交车辆进场率力争达到80%,轨道交通站点50米范围内公交接驳率达到85%。主城都市区初步形成“1小时通勤圈”。远郊区县(自治县,以下简称区县)公共交通机动化出行分担率、公交车辆进场率基本达到40%、60%。 现代物流体系:规划投资70亿元,运输结构调整明显优化,力争铁路货运量占比提高到2.3%,铁水联运比例提高到15%,多式联运水平显著提升。“1+5+N”多式联运信息平台基本完善,网络货运发展逐步规范,物流效率明显提升。 智慧交通体系:规划投资15亿元,初步形成以“1大平台、2大网络、3大样板”为构架的智慧交通发展格局,数字化交通感知能力、行业治理和监管决策能力显著提升。5G、人工智能、北斗等新技术与交通运输领域深度融合,智能交通科技创新和研发能力明显提升。 绿色交通体系:规划投资10亿元,基本形成更加绿色环保、节能低碳、集约节约的绿色交通体系。营运车船单位运输周转量二氧化碳排放下降率达到4%,营运船舶氮氧化物排放总量下降率达到7%,每年新增和更新的公交、出租清洁能源车辆比例达到80%。 平安交通体系:规划投资55亿元,基本形成坚实可靠的安全应急保障体系,实施以村道为重点的农村公路生命安全防护工程2万公里,改造农村公路危旧桥隧500座,治理普通公路地质灾害100处。基本建成“一中心、六基地、十站所、N个应急救助点”水上应急救援体系和公路应急抢险指挥及物资储备中心二期工程,基本实现高速公路和普通干线公路应急救援响应时间不超过30分钟,地方水域突发事件应急救援10公里内20分钟、20公里内40分钟、30公里内60分钟到达现场。 现代治理体系:行业改革取得明显突破,路网通行保障能力大幅提高,交通基础设施精细化管理和养护水平显著提升。社会各方协作的现代交通运输治理体系加快完善,行业治理水平明显提升 |
专栏2 综合交通运输“十四五”规划主要指标
类型 |
指 标 |
2020年 |
2025年 |
备注 |
铁路 |
铁路营业里程(公里) |
2394 |
3100 |
预期性 |
高铁营业里程(公里) |
839 |
1370 |
预期性 |
|
公路 |
高速公路通车里程(公里) |
3402 |
4600 |
约束性 |
普通国道二级及以上公路比例(%) |
90 |
92 |
预期性 |
|
乡镇通三级及以上公路比例(%) |
80 |
85 |
预期性 |
|
村民小组通硬化路率(%) |
92 |
98 |
预期性 |
|
水运 |
港口货物通过能力(亿吨) |
2.1 |
2.4 |
预期性 |
航空 |
全市旅客吞吐能力(万人次/年) |
4650 |
8000 |
预期性 |
全市货邮吞吐能力(万吨/年) |
110 |
120 |
预期性 |
|
通航城市(个) |
216 |
>240 |
预期性 |
|
国际(地区)航线(条) |
101 |
>115 |
约束性 |
|
邮政 |
快递业务量(亿件) |
7.31 |
11.77 |
预期性 |
年人均快递业务量(件) |
23 |
30 |
预期性 |
|
客货 运输 |
公共交通机动化出行分担率(%) |
60.2 |
63 |
预期性 |
铁水联运比例(%) |
12.4 |
15 |
预期性 |
|
智慧 交通 |
交通营运车辆主动式预警监测设备安装率(%) |
70 |
95 |
预期性 |
重要交通基础设施感知监测覆盖率(%) |
90 |
95 |
预期性 |
|
对外交通出行电子客票覆盖率(%) |
80 |
100 |
预期性 |
|
绿色 交通 |
每年新增和更新公交、出租汽车清洁能源车辆占比(%) |
— |
80 |
预期性 |
营运车船单位周转量二氧化碳排放下降率(%) |
— |
4 |
预期性 |
|
营运船舶氮氧化物排放总量下降率(%) |
— |
7 |
预期性 |
|
安全 应急 |
新建公路安保工程里程(万公里) |
— |
2 |
约束性 |
高速公路应急救援响应时间(分钟) |
— |
<30 |
预期性 |
|
普通干线公路应急救援响应时间(分钟) |
— |
<30 |
预期性 |
|
养护 管理 |
高速公路平均路面使用性能系数(PQI) |
93 |
94 |
预期性 |
普通国道平均路面使用性能系数(PQI) |
85 |
87 |
预期性 |
|
高速公路一二类桥梁占比(%) |
95 |
≥95 |
预期性 |
|
普通干线公路一二类桥梁占比(%) |
— |
≥90 |
预期性 |
到2035年,基本建成便捷顺畅、经济高效、绿色集约、智能先进、安全可靠的现代化高质量综合立体交通网,建成发达的快速网、完善的干线网、广泛的基础网,基本形成“123出行交通圈”(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4个“1小时交通圈”,市域2小时畅行,全国主要城市3小时覆盖)和“123快货物流圈”(国内1天送达、周边国家2天送达、全球主要城市3天送达),形成“人享其行、货优其流”的运输服务体系,智能、绿色、平安交通发展水平位居全国前列,基本实现交通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基本建成交通强市,加快形成人民满意、保障有力、世界先进的西部国际综合交通枢纽和国际门户枢纽,交通开放程度和国际化水平在中西部领先,有力助推重庆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支撑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成为国际影响力的活跃增长极和强劲动力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