牢牢把握“动能变革”大趋势,更加突出创新的核心地位,更加突出绿色发展,统筹发展和安全,大力推动智慧、绿色、平安交通建设,实现交通运输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更为安全的发展。
深入推进以大数据智能化为引领的科技创新,以新型智慧交通基础设施、大数据创新应用和新技术示范应用为突破口,转换交通发展动能,构建新型智能交通,推动交通发展由单点信息化向场景智能化、全面智慧化转变。
第一节 建设新型交通基础设施网
建设智慧公路。依托渝蓉高速公路、成渝高速公路等大流量运输通道,推进智慧公路示范段建设。统筹推进大观、龙溪河、大足、武隆、浦里等智慧服务区建设。推动先进信息技术应用,逐步提升公路基础设施规划、设计、建造、养护、运行管理等全要素、全周期数字化水平。深化高速公路电子不停车收费系统(ETC)门架应用。加强视频智能分析应用,推动智慧路网管控平台建设。
建设智慧港航。依托中心城区果园港集装箱码头,推动新一代信息技术与港口运输业务深度融合。推动自动化智能化运输装卸设备、堆场库场自动化应用。在内河港口率先探索无人集装箱卡车应用。建设港口智能物流信息平台,推广港口无纸化作业。探索应用区块链技术推进电子单证、业务在线办理、危险品全链条监管、全程物流可视化等。完善电子航道图,推动嘉陵江、乌江、涪江等建设高等级航道感知网络,完善航道雷达、视频监控、水位监测等智能设施,实现重点航段运行状况实时监控。
建设智慧民航。加快江北国际机场信息基础设施建设,推进各项设施全面物联,打造数据共享、协同高效、智能运行的智慧机场。鼓励应用智能化作业装备,在智能运行监控、机坪自主驾驶、自助智能服务设备、智能化行李系统、智能仓储、自动化物流、智慧能源管理、智能视频分析等领域取得突破。完善大数据智能分析平台,提升空地一体化协同运行能力。
建设智慧邮政。推广邮政快递转运中心自动化分拣设施、机械化装卸设备。鼓励建设智能收投终端和末端服务平台。建设智能冷库、智能运输和快递配送等冷链基础设施。推进库存前置、智能分仓、科学配载、线路优化,实现信息协同化、服务智能化。推广智能安检、智能视频监控和智能语音申诉系统。推进邮政大数据中心建设。
建设智慧枢纽。推进综合客运枢纽智能化升级,推广应用道路客运电子客票,鼓励发展综合客运一体衔接的全程电子化服务模式,推动售取票、检票、安检、乘降、换乘、停车等客运服务“一码通行”,打造智慧车站。推动旅客联程运输服务设施建设,鼓励建设智能联程导航、自助行李直挂、安检互认、标识引导、换乘通道等服务设施,实现不同运输方式的有效衔接。
第二节 打造智慧运输服务网
建设综合交通大数据管理平台。整合交通运输领域数据库,建设交通运输数据资源共享交换系统,促进政企数据对接融合。加快交通行业政务信息系统整合共享和互联互通,推动成渝地区执法、运营等数据资源互通互用。推动建设综合行政执法、港航协同管理、普通公路管养、交通运输安全和质量监管等信息系统。加强超限检测、非现场执法设施建设,推动基于大数据的综合交通运输安全生产全流程监管。持续建设统一的交通云平台,推动视频资源汇聚上云。
大力发展智慧出行。深化完善“重庆市民通”“愉客行”等出行服务应用,推动交通运输服务行业数字化应用。鼓励交通运输服务企业以“出行即服务”理念为引导,开发高品质、差异化的“大数据+交通服务”,形成涵盖“人—车—站—线”的智慧出行网络。加快拓展“ETC+互联网”服务功能和多场景应用,逐步形成“ETC+”产业链。推进成渝地区一体化交通管理服务,推广成渝地区“一卡通”应用。
创新发展智能物流。大力发展“互联网+”高效物流新模式、新业态。加快实现物流活动全程数字化,推进公路、水路、铁路、航空等货运单证电子化和共享互认,发展“一站式”物流服务。加快物流标准化信息化建设,整合线上线下资源,推动物流平台的数据开放。加快推进功能性物流平台建设。依托全国多式联运公共信息平台,推动全市铁公水多式联运信息交换共享。推动物联网、区块链技术在物流行业的应用。
推动行业科技创新发展。加大公路“四新”技术推广力度,建立完善科技成果推广目录库,推动公路智慧化养护决策。力争突破运用高速公路智慧化、运营管控智能化、运输组织自主化等技术。探索混合交通场景下自动驾驶技术应用,鼓励开展自动驾驶载货运输服务。加快制定交通运输新型基础设施工程建设标准。完善行业科研平台布局,以企业为主体培育科创研发中心。
第三节 高标准建设智慧交通样板区
打造西部(重庆)科学城智慧交通样板区。立足城市交通智慧出行、智慧建设、智慧管理和智慧应用,加快推动西部(重庆)科学城智慧交通规划建设。推动科学大道、西双大道智能路网和自动驾驶封闭场地测试基地(重庆)建设。建设智慧停车、响应式公交系统。推进车路协同与自动驾驶应用试点。加强智慧交通在管理、运输、应急、公交等领域的场景化应用,助力“智慧名城”建设。
建设永川智慧交通样板区。以基础设施智慧连接、交通管理智慧运行、市民出行智慧服务为目标,推动建立智慧交通科技创新合作示范基地。建设数字永川交通云平台、智慧交通综合应用平台、智慧出行服务平台。推动无人公交、无人驾驶及车路协同示范运用,建设可推广复制的智慧交通样板。
建设两江新区国家级车联网先导区。支持两江新区创建国家级车联网先导区,在重点高速公路、城市道路规模部署C—V2X网络,做好与5G和智慧城市发展的统筹衔接,逐步实现车路协同规模化应用。推进自动驾驶和车联网功能在交通、物流等领域应用。以提高运营安全和服务质量为目标,加强技术创新和产品研发,推动G5021石渝高速公路涪陵至丰都段及礼嘉片区、协同创新发展区等城区道路车路协同场景应用。
专栏8 智慧交通重点项目
智慧设施:建设渝蓉智慧高速公路示范段、成渝高速公路加宽工程智慧公路等。建设大观、龙溪河、大足、武隆、浦里等高速公路智慧服务区。建设普通公路桥梁、边坡等路网监测设施。建设非现场治超管控设施。建设智慧航道、智慧港口、智慧民航、智慧邮政、智慧枢纽。建设公交车辆智能视频监控系统。 信息平台:续建国省干线公路交调系统、治超联网管理系统、港航协同管理平台、交通运输数据资源交换系统、交通旅游服务大数据应用示范工程、高速公路视频市级云平台,新建交通综合业务管理系统(一期)、交通综合执法管理服务平台(二期)、交通运输行政执法综合管理信息系统工程、港航协同管理平台(二期)等项目。力争建设道路运输综合管理与服务系统(货运监管子系统)、道路运输综合管理与服务系统(二期)、交通规划和技术发展中心综合业务系统(一期)、长江上游智慧航运服务系统等项目。 智慧出行:建设城市公共交通协同指挥服务平台,升级公众出行智能化服务平台及长途车站智能化。 智慧物流:建设航空货运综合服务平台。升级完善重庆智慧物流公共信息平台。 智慧样板区:建设西部(重庆)科学城、永川区智慧交通样板区和两江新区国家级车联网先导区。 |
坚持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把修复长江生态环境摆在压倒性位置,筑牢长江上游重要生态屏障,持续加强交通节能低碳和环境污染防治,推动绿色生态交通基础设施建设,促进资源节约集约利用,助推碳达峰碳中和,加快建设山清水秀美丽之地。
第一节 深化交通节能低碳和污染防治
推动运输装备绿色发展。中心城区推广应用新能源、清洁能源公交车约4600辆、新能源出租车3000辆左右,建设充电基础设施3万台以上。推动高速公路服务区充电桩、加氢等配套设施建设。推进国三及以下排放标准营运柴油货车淘汰更新。继续推进内河船型标准化建设,加快淘汰老旧运输船舶、非标准化船舶。有序推进LNG码头和船舶建设,运营好巴南麻柳LNG加注码头。完成1500余艘船舶岸电改造,完成1200艘船舶污染物贮存或处理设施改造。
推动交通路域流域环境污染防治。继续推进高速公路服务区卫生环境整治,实现服务区污水处理率达到100%。加强对高速公路和普通干线公路保洁及扬尘污染控制。做好城市轨道、高速公路噪声污染治理。港口新改建岸电泊位超过250个,基本实现长江干线1000吨级及以上泊位岸电设施全覆盖。推进船舶污染物接收与处置船岸有效衔接,努力实现船舶污染物零排放。
全面实施车辆排放检验与维护(I/M)制度。强化汽车排放检验与维修治理,建立健全超标排放机动车闭环管理联防联控机制。严格规范维修作业废气、废液、固废和危险废物处理处置。鼓励巴南、渝北、黔江建设大型钣喷中心示范点,扶持建设15个M示范站。
加快构建绿色出行体系。充分发挥轨道交通在城市交通的骨干作用,推动“云巴”绿色智能交通建设,强化轨道交通、“云巴”、公交的无缝接驳,增强公交服务的广度和深度,中心城区轨道交通运营里程力争超过450公里,提高公交出行率。构建安全、连续和舒适的城市慢行、水上出行等交通体系。
强化交通碳减排工作。大力开展交通运输领域碳达峰、大气污染排放和碳排放协同治理机制研究,推动营运车船单位运输周转量二氧化碳排放下降率达到4%。探索建立差异化收费、碳积分政策,鼓励合同能源管理、碳排放核查等市场机制在交通行业的应用。引导和鼓励交通运输企业参加温室气体自愿减排交易,努力推动“小巷公交”碳减排量纳入重庆市碳交易市场进行交易。
第二节 建设绿色交通基础设施
建设路景融合绿色公路。推动绿色普通干线公路样板工程建设,在G348、G350等路段实施旅游公路示范工程,打造路景融合绿色旅游公路。推动高速公路绿色服务区升级改造,高标准打造高速公路服务区示范工程。落实国土绿化行动,在合川至安岳、成渝环线、渝广等高速公路沿线开展绿化整治行动,建设美丽绿色交通廊道。
建设生态美丽港航设施。推进生态港口建设,加强港区绿化、水域生态修复,推动中心城区果园港、万州新田港以及寸滩邮轮母港打造生态港口示范工程。高标准建设涪江智能美丽航道交通强国试点工程。建设阿蓬江、酉水河等生态旅游航道,建成航旅融合的巴渝文化水上风景线。推动万州、奉节等一批水上绿色综合服务区建设。
持续推进交通生态修复。落实“三线一单”管控要求,新建交通基础设施严格执行生态环境准入规定。针对早期建设不能满足生态保护要求的交通基础设施,推进生态修复工程建设。推动交通基础设施无害化穿(跨)越生态脆弱区、敏感区。完善生态环境敏感路段跨河桥梁排水设施。依托嘉陵江利泽、涪江双江航电枢纽工程,建设鱼类洄游通道、鱼类增殖放流站。
第三节 强化交通资源集约节约利用
加强港口岸线和通道资源集约利用。统筹存量与增量,完成中心城区“两江四岸”货运码头功能退出和转型升级。推进港口岸线资源整合、集约利用。统筹铁路、公路和城市交通通道线位、桥位等资源,推动通道资源融合利用。对改扩建和升级改造的交通项目,尽可能利用既有走廊,提高通道利用效率。
促进资源循环节约利用。加大交通基础设施建设中废弃资源综合利用力度,推动废旧路面、沥青、疏浚土等材料和建筑垃圾的资源化利用。在公路建设中推动沥青冷(热)再生、水泥路面破碎再生技术,努力实现路面旧料“零废弃”,高速公路、普通国省道废旧沥青路面材料循环利用率分别达到98%和85%以上。持续加强港口码头、高速公路服务区、客运枢纽水资源循环利用。
推广应用节能环保先进技术。推动港口、机场、货运枢纽装卸机械和运输装备实施“油改电、油改气”工程,积极推进港口作业机械能量回收、供电设备节能改造。开展机场辅助动力装置替代设施建设和应用、新能源装备设备综合利用示范。在公路、桥梁、隧道等交通基础设施中,全面推广低噪声路面、节能灯具、智能通风控制、智能供电、隔声屏障等节能环保先进技术和产品。
以人民安全为宗旨,统筹发展和安全,坚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把安全贯穿交通发展各领域和全过程,加强交通应急物资保障体系建设,全面提高交通安全保障能力。
第一节 构建更加严密的安全责任体系
严格党政领导责任。深化落实《重庆市党政领导干部安全生产责任制实施细则》,完善安全生产与自然灾害防治工作“党政同责、一岗双责”责任体系,强化主要负责人第一责任人责任和分管负责人直接领导责任。
严格行业监管责任。健全安全生产与自然灾害防治权责清单和工作责任规范,明确交通行政主管部门、事务中心、执法机构安全职责,严格落实“管行业必须管安全,管业务必须管安全,管生产经营必须管安全”,依法履行安全生产与自然灾害防治职责。健全安全生产责任考核机制,加大监督检查力度。
严格企业主体责任。严格落实企业主要负责人安全生产法定职责,确保企业实现安全责任、安全投入、安全培训、安全管理、应急救援“五到位”,强化安全生产标准化建设和双重防控建设。积极推进企业安全生产信用建设,将安全生产信用评定结果作为差异化管理的重要依据,加大对失信企业的惩戒力度。
严格灾害防治责任。按照职能职责加强综合交通枢纽、桥梁隧道等重点设施的灾害防治;按照“谁设障、谁清除”的原则,加强江河行洪清障;按照“谁诱发、谁负责”的原则,加强交通建设施工活动诱发地质灾害治理。开展全市自然灾害综合风险、公路水路承灾体普查工作。
第二节 构建更加科学的风险防范体系
推进安全标准化建设。把标准化建设作为企业提升本质安全的有效载体,扎实推进安全生产标准化建设、管理,切实强化安全管理地方标准规范建设,建立激励约束机制,实施分类指导、差异化监管。
强化风险研判管控。完善安全生产风险研判机制、决策评估机制、防控协同机制和防控责任机制,建立安全生产系统风险管理、区域风险管理机制,深化安全风险体系建设。深入开展企业风险辨识评估,健全安全风险“一图一表一库”,制定落实针对性管控措施,全面构建预防控制体系。健全重大风险清单管理模式,实施重大风险全过程动态科学管控。
深化隐患排查治理。督促企业严格落实“日周月”隐患排查制度,形成闭环管理。严格重大隐患挂牌督办制度,推动重大隐患清零,一般隐患“减增量、去存量”。
提升企业安全管理水平。加强科技成果在安全生产各个环节中的深入应用,持续实施“平安交通”创新案例推广工作。积极推广小微企业安全技术托管先进模式。大力实施从业人员安全素质提升工程,深入开展“安全生产月”、消防安全、案例警示教育等活动,试点开展安全体验教育基地建设,提升从业人员和社会参与者的安全意识。
第三节 构建更加坚实的基础保障体系
提升交通基础设施安全防护能力。加强公路安防工程建设和地灾整治,实施以村道临水临崖等危险路段为重点的农村公路生命安全防护工程2万公里,改造农村公路危旧桥隧500座,治理普通公路地质灾害100处,推动实施“渡改桥”。严格开展桥梁、隧道等重点基础设施和临水临崖、高边坡等重点区域的监测。加快布设具备事件感知、分析、预警功能的智能监控设备,提升基础设施安全韧性。开展港口码头靠泊能力评估,确保船舶靠泊安全。
提升运载工具及运输装备安全。严格长途客运车辆、旅游客车等营运车辆安全技术准入标准,推广安装智能安全带装备,提高客运车辆安全性能。持续推动船舶标准化建设,完善老旧船舶管理制度,严格执行强制报废标准,推动老旧船舶更新换代、技术改造。继续推动船载AIS、北斗卫星导航等智能化设施设备安装使用,提高船舶主动安全防护能力。
加强应急救援体系建设。加快建设“一中心、六基地、十站所、N个应急救助点”水上应急救援体系,建设地方水上救援中心及应急处置平台等附属设施和配套项目,推进万州、巫山、合川等基地建设,建造一批功能性应急艇趸,开展视频会商联网改造。完善公路应急抢险指挥与物资储备中心功能,布局一批安全高效、功能完善的公路水路应急救援基地和综合服务区。继续加强道路运输、水路、公路应急救援队伍建设,开展实战演练,打造全区域覆盖、全天候运行、快速响应的现代化应急救援体系,实现公路救援半小时速达,地方水域救援10公里内20分钟、20公里内40分钟、30公里内60分钟到达。完善交通运行监测与应急调度平台功能,增强交通调度中心与各行业分中心的协同能力,建立数据流动机制。
加快构建高质量现代化交通产业链,大力发展交通路衍经济、枢纽经济,培育经济增长新动能、新引擎。
第一节 大力发展交通产业集群
大力发展交通装备制造业。积极发展轨道交通装备产业,完善跨座式单轨交通产业链,积极布局胶轮导向电车、都市快轨车、轨道车辆检测维修等新型产品与服务项目,推动轨道交通装备“走出去”。打造融合协同的智能网联汽车产业集群,构建跨界融合的无人驾驶产业生态体系,加强智能网联汽车(智能汽车、自动驾驶、车路协同)研发。推动建设航运装备产业集群,强化大中型邮轮、智能船舶、新能源船舶等自主设计能力,整合造船工业、邮轮配件制造、船舶维修补给等产业,推动全产业链发展。积极引进成熟的通用航空器产品和技术,培育航空器产业集群。
不断壮大交通运输业。以提质、降本、增效为导向,依托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加快港航物流、道路运输等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大力发展电商快递、智慧出行等新业态新模式,打造“互联网+”交通运输升级版。加快培育一批综合实力位居全国第一梯队的交通企业,支持运输企业联盟化集群式发展。
第二节 大力发展交通经济
大力发展路衍经济。充分发挥铁路、公路等带状引领作用,聚焦项目沿线土地资源开发、空间场地资源开发,推动各类要素沿通道布局,有力带动产业园区、物流园区等综合开发。围绕交旅融合、通道物流、乡村产业等重点领域,加快培育形成路衍经济产业集群,促进产业、人口及各类生产要素合理流动和高效集聚,有力推进路衍经济高质量发展。
大力发展枢纽经济。大力发展临港经济,打造航运总部基地,完善枢纽型港口航运服务及口岸功能,推动“港口+现代物流”升级发展,提升港产城融合发展水平。大力发展临空经济,不断完善江北国际机场临空商务区、综合保税区等服务功能,形成以航空运输为核心的航空产业链,打造临空经济集群。大力发展临站经济,强化枢纽站点的辐射带动作用,推广高铁商务圈等站城一体化发展模式,助推站点与商业、居住等城市功能无缝衔接。
第五篇 健全交通发展保障机制
统筹交通发展战略、规划和政策,突出新机制、新手段,着力提高交通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强化规划实施保障体系,全力推动规划有效实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