钢锭浇铸分上铸法(如概述图)和下铸法(如图1)两种。上铸钢锭一般内部结构较好,夹杂物较少,操作费用较低;下铸钢锭表面质量良好,但由于通过中注管和汤道使钢中夹杂物增多。钢锭大小取决于很多因素,如炼钢炉容量,初轧机开坯能力,钢材尺寸和钢种特性等。用于生产棒材和型材的钢锭一般为正方断面(称为方锭);生产板材的钢锭一般为长方形断面(称为扁锭);生产锻压材的钢锭有方形、圆形和多角形。
钢液进入盛钢桶后需静置一段时间,使出钢时混入钢中的炉渣或其他杂质上浮去除,同时还起调整铸温的作用。
铸温:浇铸温度应严格控制。铸温过低,钢液入模后表面立即凝固,会造成钢锭表面缺陷,甚至钢液在盛钢桶内就开始凝固,造成金属损失或整炉钢报废;铸温过高时,将延缓钢锭表层的形成时间,导致钢锭出现热裂纹。对镇静钢,铸温一般控制在高于此钢的液相线温度40~60℃。为保证整桶钢水温度均匀,可向盛钢桶中吹氩气搅拌钢液。
注速:下铸法一般要求有适当注速以保证模中钢液平稳上升,并调节铸温。铸温过高时用慢注,过低时用快注。上铸法要控制注速以减少飞溅。
浇铸时大气中的氧将进入钢锭,使钢液二次氧化而降低钢的质量。浇铸高质量钢时,需用惰性气体氩保护与空气接触的钢流,用合成固体渣粉保护模中上升的钢液面。
镇静钢锭锭身凝固时所造成的体积收缩需用帽头内钢液来补充,因此可适当延长帽头浇铸时间。一般帽头注速比锭身注速慢一倍左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