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项目紧密围绕研究目标,在隧道结发光的角向分布、偏振和光谱特征以及分子发光的跃迁偶极特性的表征方面,开展了一系列的工作,取得了若干成果:(1)在仪器研制方面,研制了与超高真空低温STM联用的后焦面光子探测系统,实现了对隧道结中光子发射的角向分布特性的表征;研制了与超高真空低温STM联用的HBT系统,实现了对隧道结中光子发射统计特性与偏振特性的表征;发展出了具有亚纳米空间分辨的光致荧光成像技术,实现了对分子的跃迁偶极取向的实空间表征;(2)在科学进展方面,研究了卟啉分子J型聚合体的电致发光特性,发现其电致发光特征受到分子间偶极-偶极相互作用影响,并讨论了在不同隧穿电流下卟啉J-型聚集体与纳腔等离激元的相互作用特性;研究了分子发光与偶极-偶极作用的关系,利用发展出的亚纳米空间分辨的荧光成像技术,实现了对分子间相干偶极相互作用的实空间直接观察,开辟了研究分子间相互作用和能量转移的新途径,同时也为光合作用中分子捕光结构的优化和分子纠缠体系及其光源的调控提供了新的思路;设计并通过微纳加工制备了具有中心缺陷结构的二维等离激元光子晶体纳米阵列,并将其作为衬底引入到STM中,并研究其缺陷模式形成的光学共振微腔对针尖诱导的纳腔等离激元的增强效应和模式调控作用。 到目前为止,已在SCI期刊上发表研究论文5 篇,其中有较重要影响的论文包括Nature 1篇,Applied Physics Letters 1篇,Nanoscale 1篇;项目负责人在2016年获得基金委优秀青年基金支持,与合作者一起培养博士研究生3 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