造价通

反馈
取消

热门搜词

造价通

取消 发送 反馈意见

2001年大连市政府工作报告工作简要

2022/07/16108 作者:佚名
导读:一、2000年和“九五”时期政府工作简要回顾 2000年是大连乘势前进、加快发展的一年。在市委的领导和市人大、市政协的监督、支持下,市政府带领广大干部群众,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的各项方针、政策和省委、省政府的部署,按照建设现代化国际城市的宏伟目标,艰苦奋斗,扎实工作,全面完成了市十二届人大三次会议确定的各项任务,国民经济和社会事业都取得了新的成绩。 国民经济快速健康发展。全年完成国内生产总值

一、2000年和“九五”时期政府工作简要回顾

2000年是大连乘势前进、加快发展的一年。在市委的领导和市人大、市政协的监督、支持下,市政府带领广大干部群众,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的各项方针、政策和省委、省政府的部署,按照建设现代化国际城市的宏伟目标,艰苦奋斗,扎实工作,全面完成了市十二届人大三次会议确定的各项任务,国民经济和社会事业都取得了新的成绩。

国民经济快速健康发展。全年完成国内生产总值1110.8亿元,比上年增长11.8%,一二三次产业增加值构成比例为9.8∶46.2∶44,人均国内生产总值2447美元;固定资产投资268.5亿元,增长20.5%;地方预算内财政收入77.6亿元,按可比口径增长14.2%。工业经济继续增长,实现总产值2247亿元,增长11.8%;规模以上工业销售收入突破1000亿元,增长30.3%;预计利税总额突破70亿元,增长22%。在连续两年遭遇严重干旱的情况下,农业增加值仍比上年增长6.5%,粮豆总产量达到106.3万吨;地方水产品总产量205.7万吨,蔬菜总产量223.4万吨,水果总产量72.8万吨,蛋、奶产量创历史最好水平;新建农业精品工程87项,农业产业化水平有了新的提高,乡镇企业增加值增长12%,营业收入超亿元的企业达70家;全市森林覆盖率达到38.2%,农田基本建设成效显著。第三产业整体水平有新的提高,全年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488.7亿元,增长9.1%;国有商业六大集团继续保持健康发展的态势,引进了国际著名的商业跨国公司和商业先进业态,开始实施了电子商务、信贷消费等现代营销方式,商业的国际化、现代化色彩更加浓厚;便民商业和放心食品工程全面启动。解决了粮食长期压库问题,粮食贸易逐步做大,大型仓储和中转能力进一步提高。供销社系统结束了连续6年亏损局面,实现扭亏为盈。金融机构各项存贷款余额分别达到1374.7亿元和1162.5亿元,比年初增加149.8亿元和176.9亿元。接待海内外旅游包机150多架,海外大型豪华游船5艘,来连海外游客及旅游创汇均比上年增长30%,旅游总收入90亿元。举办各种展会52个,交易额突破300亿元。全市新增个体工商户3万户、私营企业2855家;培育和建成10处年交易额10亿元以上的大型市场。海港货物吞吐量完成9699万吨,增长6.8%,集装箱吞吐量突破100万标箱,增长37.4%;空港旅客吞吐量275万人次,增长16.5%,货邮吞吐量7.6万吨,增长25.4%。市民收入水平和生活质量有所提高,城镇和农村居民年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达到6861元和3442元,人均储蓄达到1.7万元;新增住宅竣工配套面积250万平方米,归集房改资金110亿元,开始实施了住房货币化分配,城市人均住房使用面积达到13.8平方米。

各项社会事业全面进步。全年实施各类科技计划210项,其中74项成果通过了技术鉴定;民营科技企业发展到2300家,技工贸总收入70亿元。人才高地建设开始启动,引进人才5000余名,新增市级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基地4个,建立市级乡土人才培训基地11个,冰山集团等3家企业设立了博士后科研工作站。素质教育取得成效,教育整体水平明显提高,全市实现了6周岁儿童入学的目标,高中阶段教育普及率突破70%,高考升学率达到90%;多元化教育投资体系、办学体制初步形成,吸纳社会资金2亿多元,新建寄宿制高中2所、民办高中5所;农村小学、中等职业教育布局和结构调整全面启动;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开始起步。文化艺术工作水平有了提高,各专业艺术团体获得国家级奖9项。完成了微波传输数字化改造和有线电视县区网并购工作,有线电视网络覆盖了全市1600多个村。城乡医疗卫生条件进一步改善,城区医疗服务二级格局框架初步建立;远程可视医疗会诊中心通过卫星与70多个网点连接并开展了远程会诊;群众健康水平提高,传染病总发病率继续下降。全市人口自然增长率比计划降低了0.4个千分点,计划生育率达99.44%。圆满完成了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调查登记工作。全民健身运动广泛开展,体育人口比例达到46%;大连籍运动员夺得奥运会金牌、铜牌各1枚,残奥会金牌2枚、银牌1枚,实德足球队夺得全国足球甲A联赛冠军和超霸杯。建成了人防指挥自动化系统,人防通信和快速反应能力得到提高。地震工作获全省观测质量综合评比第一名。新闻出版、民族、宗教、侨务、对台和残疾人等工作均取得喜人成绩。

精神文明和民主法制建设得到进一步加强。精神文明创建活动不断深入,城市文明程度和市民素质明显提高。双拥共建工作成效显著,我市再次被评为全国“双拥模范城”。民兵和预备役工作水平有了新的提高。各级政府自觉接受人大、政协和人民群众的监督,充分发挥各民主党派、工商联、无党派人士参政议政的作用,1008件市人大代表的建议、批评、意见和政协委员的提案全部办理完毕。全面推行了政务公开、厂务公开和村务公开。全市县以上信访部门受理群众来信来访5.7万件次,处结率达93%。“三五”普法教育成效明显。实行依法治市、依法行政,开展了综合执法。强化了监察、审计工作,全年立案查办违纪违法案件721件,处分违反政纪人员254人。加强了国家安全工作。

2000年,我市各条战线、各方面工作都取得了令人鼓舞的成绩,其中几项重点工作的成效尤为突出。

国有企业改革脱困目标如期实现。去年(2000年)是中央提出国有企业三年改革脱困目标的最后一年,我市积极推进国有资产重组和企业搬迁改造,落实减员减债、债转股、主辅分离等措施,使一批企业摆脱了困境。国有企业资产负债率由68%下降到55%;国有大中型企业亏损面下降到15%,比国家要求低15个百分点;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盈亏相抵实现利润15亿元,比上年增长35.7%。继续推进公司制改造,有72%的国有大中型骨干企业初步建立了现代企业制度。同时,坚持既要脱困更要发展的思路,完成了一批重点技术改造和招商引资项目,调整了工业布局和产品结构,推进了大型船舶、电力机车、通信及网络、数字化电子视听、精细化工等一批新产品的开发。坚持抓大促小、扶优扶强,西太平洋炼油、大连石化、大显、冰山年销售额分别达到130亿元、127亿元、56亿元和35亿元。

高新技术产业发展跃上新台阶。去年(2000年)我市以发展电子信息、生物工程、节能环保、新材料为重点,制定并实施更加优惠的政策措施,促进了高新技术产业快速成长。全市新认定高新技术企业48家;实现高新技术产品产值435.9亿元,比上年增长26.2%;高新技术园区技工贸收入150亿元,增长50%。加强了软件园建设,东大诺基亚、中软等52家软件企业入园,实现软件产业产值3.5亿元,比上年增长一倍。培育创新基地,开工建设了双D港,进港企业10家;建成了海外留学人员创业园,入园企业达96家;启动了民营科技企业创业中心建设,已有20家企业入驻;建立了炮台生物、中以园艺、科源生物等十大农业高科技基地;引进了以色列蔬菜、荷兰花卉、节水抗旱地被植物等50个农业新品种。成立大连科技风险投资公司,促进了高科技多元化融资体系的形成。城市信息化进程加快,推进了政府和行业信息系统建设。经中国人民银行批准建设的区域性支付网关和RA认证中心、城域网二期工程及城市“一卡通”项目开始启动;我市被国家批准为全国唯一的电子商务综合示范城市。

对外开放有了新突破。去年(2000年)我市深入开展了改善投资软环境年活动,为扩大开放、吸引内外资创造了良好环境。调整了出口企业和出口商品结构,辟建了大连出口加工区,实现了外资、国有、乡镇和私营企业出口全面增长。根据海关统计,全市进出口总额首次突破100亿美元大关,其中自营出口52.1亿美元,比上年增长28.4%。开发区、保税区、金石滩旅游度假区发挥了开放先导区的带动作用,加强了面向跨国公司的招商工作,全市新批外商投资企业697家,实际使用外资13.3亿美元,又有20家跨国公司来连投资。对外经济技术合作规模进一步扩大,兴办境外企业、对外承包和劳务合作项目均有新的增长。国内经济技术合作取得佳绩,在成都、郑州、哈尔滨、长沙等城市成功地举办了商品展销暨经济技术合作洽谈会,扩大了大连地工产品在国内的市场份额;新希望集团等一批国内知名大企业在我市落户。对外交往进一步扩大,接待了印度、刚果、几内亚等国家元首和政府首脑,有46个国家的112位驻华使节和国际组织代表来我市参观访问。

城乡建设迈出新步伐。去年(2000年)我市完成了城市总体规划编制工作,为大连未来发展提供了建设蓝图。启动了市内经开发区至金石滩46.6公里的快速轨道交通建设,兴工街至黑石礁轨道交通试验线路一期工程已完成。旅大北路等路段的拓宽改造和海皮路一期等道路工程竣工通车。建成了马栏河、付家庄和开发区等城市污水处理厂,城市生活污水处理率达到70%。各区市县继续实施了“五个一”工程,全市128个乡镇实现了乡乡通柏油路,小城镇面貌发生了较大变化。面对连续两年大旱造成的水荒,为解决大连长远发展问题,在广泛开展压水节水的同时,提前开工英那河水库扩建和引英入连供水应急工程。庄河、普兰店市广大干部群众顾全大局,为工程建设作出了重大贡献。目前工程进展顺利,输水管线一期工程今年(2001年)5月底前可正式通水。同时,支持瓦房店、普兰店市和长海县兴建了城镇供水应急工程。启动和推进了泉水、华乐、锦绣、泡崖等现代住宅新区建设。新建和改造了海军、绿之梦等14个广场,城市绿化覆盖率达到40.5%,人均公共绿地面积增加到8.5平方米。全面启动了“蓝天碧海”工程,城市综合环境质量位居全国前列,我市被国家批准为环保产业发展及设施运营示范试点城市。长江广场、世界贸易大厦、金石国际会议中心建成投入使用,森林动物园二期工程和市科技馆、图书馆、现代博物馆、旅顺历史博物馆、国际网球中心、友谊医院等一批社会公益性项目完工,新世界广场、王府商厦、新玛特、和平商业广场、越秀广场、百年商城主体封顶,开工建设了虎滩极地馆、渔人码头、星海城堡艺术馆等工程。

社会保障和社区建设取得新进展。去年(2000年)我市进一步完善了独立于企事业单位之外、资金来源多元化、保险制度规范化、管理服务社会化的社会保障体系。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覆盖率达98%,离退休养老金全部按时足额发放,社会化发放率达100%。改革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制度,市内参保覆盖率达70%。实现了城镇就业和再就业8.5万人。完善了“四位一体”的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模式,共投入资金3800万元。继续开展了扶贫帮困送温暖、敬老认亲等社会互助活动,为下岗、失业职工及其他困难群众发放临时救济金9593万元。加强了社区建设,各级财政投入4500万元用于改善社区办公条件,居委会办公经费和成员补贴得到了提高,街政建设得到进一步加强;开发和利用了社区资源,建立了系列化社区服务网络。我市的社会保障和社区建设工作得到了中央领导同志的充分肯定。

2000年是“九五”时期的最后一年,我市全面完成了“九五”计划的各项指标。过去的5年,是我市经济和社会快速发展的5年,是城市面貌显著变化的5年,也是在海内外的知名度不断提高的5年。经过5年的努力,我市综合经济实力跃上了一个大台阶,5年累计实现国内生产总值4603亿元、固定资产投资1254亿元、地方预算内财政收入321.4亿元,分别比“八五”时期增长89.6%、46%、77%。经济体制改革成效显著,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初步建立,市场在资源配置和结构调整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政府管理经济的方式由直接管理为主开始向间接管理为主转变。经济结构调整取得重大进展,所有制结构、产业结构、就业结构和税收结构都发生了明显变化,区市县经济形成市中心三区、南三区和北三市及长海县各具特色的发展格局。对外开放出现了新局面,5年累计实际使用外资66.2亿美元、自营进出口323亿美元,分别比“八五”时期增长65.9%和1.3倍,其中自营出口183.7亿美元,增长1.2倍;对内招商和国内市场开拓闯出了新路,基本形成了全方位对外开放的新格局。高新技术产业和人才群体形成了一定规模,扩大了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区域,兴办了一批高新技术企业,高新技术产品产值比“八五”期末翻了两番;通过多渠道引进和培养,大专以上学历人口占全市人口比例由“八五”期末的4.8%提高到6.9%。城市建设取得了巨大成就,完成了引碧三期工程、黄海大道、集装箱码头、北良工程、西太平洋炼油和旅顺南路等一大批基础设施、工交、环境和公建重点项目建设,从市区搬迁了75户企业,进一步完善了人民路商务区、中山广场金融区、青泥洼商业区、星海湾会展区和金石滩旅游度假区,提升了城市整体功能。市民生活质量有了明显提高,建成了锦绣、泡崖等十几个新的居民区,动迁改造了棚户区和低洼区,80万市民迁入新居;健全和完善了社会保障体系,下岗职工、低收入阶层和特困居民的生活得到基本保障。社会事业得到全面发展,新建了一批科技、教育、文化、广播电视、医疗卫生和体育设施;成功地举办了国际服装节等一系列大型文化、经贸活动,塑造了大连城市精神,推进了大连现代文明社会的建设。

5年的实践使我们深切体会到,做好新形势下的政府工作,需要做到“五个坚持”,即:坚持“发展才是硬道理”,积极运用发展的观点、方法,解决前进中遇到的各种困难和矛盾;坚持对外开放,积极引进资金、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实现经济快速发展和城市功能的不断提升;坚持改革创新,遵循国际惯例和市场经济通行规则,为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注入新的生机和活力;坚持“不求最大,但求最好”的城市发展思路,按市场经济规律建设城市,努力探索发展城市环境经济和老工业城市进行现代化建设的路子;坚持以人为本,努力为人民办实事、办好事,使城乡居民分享经济发展的成果,增强城市凝聚力。

各位代表,“九五”时期的5年是很不平凡的5年。全市人民团结奋斗,战胜了各种困难,取得了来之不易的成就。在此,我代表市人民政府,向辛勤工作在各条战线、各行各业的全体市民,向给予政府工作积极帮助和支持的市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各民主党派、工商联和无党派人士,驻连部队、武警官兵和中省直单位、外地驻连机构,向关心和支持大连发展的港澳台同胞、海外侨胞和国际友人,表示衷心的感谢!

我市经济和社会发展虽然取得了很大成就,但在发展中仍然存在着一些矛盾和问题。主要是:国有企业虽然实现了脱困目标,但总体盈利水平还不够高,一些企业还缺乏市场竞争力、脱困但没脱险;区市县经济发展还不均衡,北三市综合经济实力与市中心区、南三区相比存在着较大差距;高新技术产业虽然发展速度较快,但具有牵动作用的大项目还不多,吸引人才的政策尚须进一步完善;农民收入增长还不够快,北部山区部分农民生活仍较困难;政府部门在转变职能、提高办事效率、依法行政等方面还存在一定问题;面对我国即将入世的新形势,我们的思想准备和对策研究还不够充分。对于这些问题,我们要在今后的工作中认真研究解决。

*文章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造价通立场,除来源是“造价通”外。
关注微信公众号造价通(zjtcn_Largedata),获取建设行业第一手资讯

热门推荐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