造价通

反馈
取消

热门搜词

造价通

取消 发送 反馈意见

2007年漯河市政府工作报告过去六年回顾

2022/07/16108 作者:佚名
导读:——经济持续快速发展,综合实力跨上新台阶。2006年,全市生产总值377亿元,比2000年翻了一番;人均生产总值14869元,高于全省平均水平1590元;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16.1亿元,是2000年的2.8倍;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09.5亿元,是2000年的2倍;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9034元,农民人均纯收入3883元,分别比2000年增加4401元和1580元;金融机构各项存款余额231.4

——经济持续快速发展,综合实力跨上新台阶。2006年,全市生产总值377亿元,比2000年翻了一番;人均生产总值14869元,高于全省平均水平1590元;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16.1亿元,是2000年的2.8倍;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09.5亿元,是2000年的2倍;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9034元,农民人均纯收入3883元,分别比2000年增加4401元和1580元;金融机构各项存款余额231.4亿元,比2000年增加112亿元。

——经济结构不断优化,产业优势更加凸显。三次产业结构调整为16.8:64.5:18.7,由二、一、三演进为二、三、一格局。工业增加值占全市生产总值的61.4%,比2000年提高11.9个百分点。重点工业300亿振兴计划、500亿上台阶工程顺利完成。以双汇集团为龙头的食品产业优势日益明显,我市成为首家中国食品名城、全国食品安全信用体系和保证体系建设双试点市、全省食品工业基地市、全省无公害食品基地示范市。国家肉类及制品质量监督检验中心建在我市。造纸工业快速膨胀,盐化工业发展迅猛,纺织、机械制造等产业不断壮大。农业结构进一步优化,优质粮食种植面积占70%以上,畜牧业增加值占农业增加值的42%,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数量、无公害农产品产地认定和产品认证数量均居全省前列,我市荣获全国农业产业化先进集体称号。服务业发展态势良好,区域性商贸物流中心建设取得重要进展。

——改革开放成果丰硕,发展后劲显著增强。企业改革成效明显。双汇国有产权成功转让,双汇集团国际化发展迈出了关键性一步;银鸽股权分置改革顺利完成;澳的利等一批企业靠大联大,实现了快速发展;一些改制企业的遗留问题得到较好解决。非公有制经济快速发展,完成增加值占全市生产总值的54%。事业单位改革逐步深化,农村综合改革深入推进,分配制度改革有序展开,财税、金融、投资、供销、粮食流通等方面的改革取得重大进展。行政机构改革和行政审批制度改革不断深化,市行政服务中心建成投用。整顿和规范市场秩序工作富有成效。对外开放迈出新步伐。连续成功举办了四届中原食品节,组织了长三角、珠三角和上海食品名城推介等重大招商活动。累计审批外资企业122家,实际利用外资3亿美元,现有2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客商在我市投资发展,6家世界500强和一批知名企业落户漯河;年外贸出口近亿美元,鲜冻猪肉出口占全省的90%以上、占全国的四分之一。双汇三期工程等40多个重大工业项目建成投产,新天地商业步行街等五大重点市场建成投用。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累计完成473亿元,其中工业投资170亿元,有力地拉动了全市经济快速增长。

——城镇化进程明显加快,新农村建设扎实推进。成功实施了新的行政区划调整,掀开了漯河发展史上崭新的一页。城市规划、建设和管理迈上新台阶,编制了城市总体规划及覆盖全市60%的控制性详规,市区建成区面积由33.5平方公里发展到48.6平方公里,常住人口由33万人增加到46万人,全市城镇化率达到33.3%,六年提升12个百分点。走出了经营城市新路子,搭建了新的投融资平台。新区建设和旧城改造成效明显,新建改造市区道路62条,南环、北环、东环建成通车,整治背街小巷近百条,4个入市口改造全面完成,供水供热、燃气输配、垃圾处理、污水处理等一批公用设施建成投用。“双创”工作深入开展,市区沿街综合整治成效显著,绿化、美化、亮化水平得到提升,市容市貌明显改观,我市成为国家园林城市、全国绿化模范城市、全省造林绿化最佳城市,荣获中国人居环境范例奖。漯驻、漯周、漯平高速公路建成通车,实施了107国道漯河段和漯舞、漯阜铁路漯河段改造,开通了漯河至上海的始发列车。完成了城乡电网改造工程,漯河500千伏变电站等电力设施建成投运。通信基础设施建设不断加强。临颍、舞阳两县城区规模扩大,小城镇建设特色明显,4个镇被确定为国家级重点镇。新农村建设扎实推进,“两县十镇百村示范带动工程”顺利实施。农业税全免、粮食直补、良种补贴、农机购置补贴等支农惠农政策全面落实,政策性减轻农民负担4.8亿元。累计转移农村劳动力35.1万人。新建改建农村公路2431公里,在全省率先实现“村村通”目标。发展户用沼气池8.5万座。解决了14万人饮水安全问题。新建改造“农家店”392家。累计投入5800万元,新建改造“温暖小区”605个,在全国率先解决农村五保户住房难问题。农村五保户集中供养率达到52%,高于省定目标32个百分点。我市被确定为国家农村信息化综合信息服务试点市。农田水利建设、农业综合开发和扶贫开发、农作物秸秆禁烧及综合利用、人工影响天气等工作实现新的突破。

——社会事业全面进步,和谐漯河建设成效明显。建立了中科大(漯河)科技园,与江南大学建立了全面合作关系,“九漯合作”取得阶段性成果。建成了国家级高新技术创业服务中心、13家省级以上企业技术中心,新创省级以上名优产品46个、中国驰名商标和河南省著名商标21个。“全国品牌万里行”把我市作为活动站点。人才工作不断加强,各类人才作用得到发挥。教育事业快速发展,我市成为全国教改实验区,6所高中被命名为全省示范性高中,漯河卫校升格为医学高等专科学校,漯河职院被评为全国十大特色高职院校;累计发放农村贫困家庭学生“两免一补”资金4100万元,在全省率先实现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校校通”,完成了372个农村中小学D级危房改造项目。新建改造了一批市县医院和40所乡镇卫生院,城镇医保覆盖面不断扩大,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全面推行,公共卫生服务体系更加完善。我市成为全国首家无白内障障碍示范市。文化旅游产业发展势头良好,南街村景区被命名为4A级景区,新增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6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11处。就业再就业和社会保障工作力度加大,累计新增城镇就业人员16.7万人,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8.5万人,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全面实行,城镇低保对象实现应保尽保。住房公积金个人贷款使用率、收益率均居全省首位。廉租住房建设走在全省前列。“双清欠”任务圆满完成。市体育馆、图书馆、老干部活动中心、市一院新病房大楼、人防应急中心等建成投用。广电、审计、统计、史志档案、民族宗教、外事侨务等事业全面发展,人防、老龄、群众体育、关爱女孩等工作走在全国前列。人民生活水平大幅提高。城乡居民人均储蓄6623元,比2000年增加2832元;城乡居民人均居住面积均高于全省平均水平;文化、教育、娱乐消费支出比2000年提高3.7个百分点;城乡居民的衣食住行都发生了可喜变化。

市人大及其常委会的各项决议、决定得到全面落实,人大代表议案、建议和政协委员提案办结率、满意率均达到99%以上。第四、第五届村委会换届选举顺利完成。我市成为全国普法依法治理先进城市。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深入开展,全民素质和文明程度不断提高。双拥工作和国防教育深入开展,荣获全省双拥模范城,驻漯解放军、武警和民兵预备役在抗洪抢险、维护社会稳定、支持地方经济建设中作出了重要贡献。抗击非典保持“双零”记录,“7"para" label-module="para">

各位代表!过去六年,全市人民用辛劳和智慧、激情与拼搏,谱写了漯河发展史上的精彩篇章。这六年,是我市综合实力显著增强的时期,是产业特色日益凸显的时期,是城乡面貌发生重大变化的时期,是人民群众得到实惠较多的时期。今天的漯河,正在成为一个充满生机、充满活力、充满希望的城市。

六年来的成绩来之不易,这是省委、省政府和市委正确领导的结果,是市人大、市政协监督支持的结果,是全市人民团结奋斗的结果。在此,我代表市政府,向全市工人、农民、知识分子和各级干部,向驻漯解放军指战员、武警官兵和公安民警,向所有关心支持漯河发展的各界人士,表示衷心的感谢!

在肯定成绩的同时,我们也清醒地看到,全市经济社会发展中还存在一些问题:经济实力还不够强,经济结构还不尽合理,第三产业比重较低,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缓慢;固定资产投资总量相对较小,重大建设项目还不够多;县区经济发展还不够快;城市管理水平有待提高;水污染防治工作需要继续加强;经济发展环境有待进一步优化;一些影响稳定的因素仍然存在。我们一定采取更加有力的措施,切实解决这些问题,决不辜负人民的期望。

*文章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造价通立场,除来源是“造价通”外。
关注微信公众号造价通(zjtcn_Largedata),获取建设行业第一手资讯

热门推荐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