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后五年,是扎实推进富强漯河、和谐漯河建设的关键时期。我们面临着难得的发展机遇,世界经济正处于新一轮增长期,我国经济继续保持平稳较快增长,国际国内产业转移加快,国家对中部地区和新农村建设支持力度加大,中原城市群建设快速推进,区域间合作更加紧密。我市经过20年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市五次党代会描绘了漯河未来五年的宏伟蓝图,发展方向更加明确,发展重点更加突出,全市上下加快发展的愿望更加强烈,具备了跨越发展的有利条件。同时,我们也面临着更大的压力和挑战,周边地区特别是中原城市群各市你追我赶,发展形势咄咄逼人。我们必须进一步增强加快发展的使命感、责任感和紧迫感,顺天时、应地利、聚人和,抢抓机遇,乘势而上,立足新起点,再创新辉煌。
今后五年政府工作的总体要求是: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紧紧围绕市五次党代会确定的打造“两个名城”、推进“三大建设”、加快实现“两个率先”的总体奋斗目标,着力调整经济结构和转变增长方式,着力加强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着力推进改革开放和自主创新,着力促进社会发展和解决民生问题,加快推进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加快发展各项社会事业,加快建设富强漯河、和谐漯河,努力实现又好又快发展,使漯河更加充满生机、更加充满活力、更加充满希望。按照这一要求,今后五年的奋斗目标是:
——经济发展走在全省前列。经济质量大幅提高,经济结构优化升级,经济布局更趋合理,经济实力显著增强。生产总值、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城镇固定资产投资年均增速居全省上游。2011年,力争全市经济总量翻一番。
——新农村建设走在全省前列。农村经济全面发展,现代农业加快推进,农民收入大幅增加,生产生活条件显著改善,文化生活丰富多彩,基层管理更加民主。
——城乡一体化走在全省前列。力争成为全省城乡一体化试点市,中心城区、县城和重点小城镇的带动作用明显增强,城乡互动,共同发展,城乡基础设施更加完善,城乡居民共享城市文明,在全省率先实现城乡一体化。
——和谐社会建设走在全省前列。各项社会事业繁荣进步,社会保障体系日益完善,居民生活质量明显提高,民主法制更加健全,公平正义得到弘扬,幸福指数不断提升。把漯河建成全省最干净的城市、全省最平安的城市,力争成为全国科技进步先进市、全国文明城市、国家卫生城市、全国环保模范城市、中西部地区最适宜创业发展和居住的城市。
实现上述目标,要突出抓好六项重点:
(一)致力建设工业大市和工业强市,努力打造最具竞争力的中国食品名城。工业兴、则漯河兴,工业强、则漯河强,漯河大发展,关键在工业。我们必须坚持工业强市不动摇,更加突出工业的核心地位,把快速扩张工业总量、转变增长方式作为经济工作的重中之重,进一步营造关心工业、支持工业、大办工业、办大工业的浓厚氛围。立足产业特色,做大做强食品工业,快速发展造纸工业,着力培育盐化工业,加快建设最具竞争力的中国食品名城、中西部地区重要的造纸基地和全省重要的盐化工基地。2011年,全市食品工业销售收入突破1100亿元,肉制品年加工生产能力200万吨,粮食加工转化能力500万吨,造纸生产能力160万吨,盐化工产品产量700万吨。坚持抓大育大,培植骨干群体。2011年,全市要培育出年销售收入超500亿元的企业1家、超100亿元的企业3家、超50亿元的企业5家和一批超10亿元企业。大力实施中小企业成长工程,引导中小企业向专、精、特、新方向发展,重点扶持一批高成长性中小企业迅速壮大。加快培育一批上市备选企业,力争早日上市,增强企业融资能力。鼓励和支持企业引进高新技术,积极推广先进适用技术,不断提高技术创新能力。深入实施名牌战略,培育更多的知名品牌。2011年,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中,60%的企业与高等院校、科研机构建立产学研协作关系;全市省级以上名牌产品达到50个以上、中国驰名商标和河南省著名商标50个以上。积极培育具有潜力的新兴产业,大力发展产业集群,带动全市工业实现新的跨越。今后五年工业累计完成投资达到350亿元,2011年全市工业销售收入达到1800亿元。
(二)奋力开创改革开放新局面,全面推动开放的漯河更开放。漯河过去的发展,得益于改革开放;今后的发展,更需要改革开放。我们要重振开放雄风,让解放的思想更解放、开放的漯河更开放,为新一轮大发展增添强大动力和活力。加大改革攻坚力度,不断把经济、社会、文化等各个领域的改革向纵深推进、向广度拓展。完善更加优惠的对外开放政策,营造更加优良的对外开放环境,采取更加有效的对外开放举措,努力实现招商引资和出口创汇新突破。今后五年,全市累计实际利用外资6亿美元以上,出口总额年均增长20%以上。积极开展区域合作,主动承接产业转移,注重加强与长三角、珠三角和中原城市群之间的协作,努力实现优势互补、合作共赢。
(三)大力发展现代农业,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要求,科学规划,分类指导,典型引路,梯次推进,确保新农村建设扎实有效。以发展现代农业为重点,用现代物质条件装备农业,用现代科学技术改造农业,提高农业机械化程度和产业化经营水平。不断加大对农业农村的投入力度,加快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和社会事业发展,着力改善生产生活条件。发展壮大县区经济,增强县区综合实力,拓宽农民增收渠道,切实增加农民收入。2011年,全市优质粮食种植面积达到88%以上,畜牧业增加值占农业增加值的50%以上;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5400元以上;培育出10个以上强乡镇和150个以上强村;70%以上的村通班车;35%以上的村用上自来水,60%的农户用上沼气;农村有线电视覆盖率达到80%;“万村千乡市场工程”覆盖率达到100%。
(四)着力发展服务业,加快建设区域性商贸物流中心。大力发展面向生产、生活的服务业。充分发挥我市的区位交通优势、产业特色优势和传统商业优势,重点发展商贸业和现代物流业,繁荣各类商品市场、要素市场特别是大型专业批发市场,规划建设大型物流基础设施,培育发展连接郑州、带动豫南的综合物流园区。加快发展会展经济,逐步把中原食品节办成中国食品节。重视发展文化旅游产业,办好许慎文化国际研讨会,使漯河逐步成为国际性许慎文化研究中心、许学文献资料中心。有序发展房地产业,增加普通商品房和经济适用房供应。积极发展信息咨询、金融保险、社区服务等现代服务业,逐步提高第三产业占生产总值的比重。
(五)强力推进城乡一体化,加快建设富有魅力的生态宜居名城。全面加强城市建设和管理,努力实现城市规划科学化、城市建设集约化、城市管理现代化。强化中心城区建设,理顺城区管理体制,实行规划一张图、审批一支笔、建设一盘棋、管理一个法,塑造雅气、秀气、灵气、大气的城市品位,彰显河流、森林、花园、精品建筑交相辉映的城市风貌。高标准完成沙澧河沿岸市区段开发建设,把沙澧河沿岸建成风景长廊、生态长廊、文化长廊和休闲长廊,使沿河景观带成为展示漯河形象的重要标志,使城市价值、特色优势充分显现。全面推进基础设施向农村延伸、公共服务向农村拓展、现代文明向农村辐射、社会保障向农村覆盖,加快构建新型城乡关系,促进城乡一体化水平快速提高。2011年,全市城镇化率达到43%,市区建成区面积达到60平方公里以上、常住人口60万人以上。
(六)全力解决民生问题,加快构建和谐漯河。坚持以人为本,更加关注民生。优先发展教育事业,巩固义务教育成果,普及高中阶段教育,加快发展职业教育,不断提升高等教育,让更多的人享有更好的教育。完善城乡卫生服务和医疗保健体系,健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监测和预警系统。把扩大就业放在经济社会发展的突出位置,促进城乡劳动者充分就业。高度重视解决农民工问题,使农民工与城市职工享有平等的待遇和权益。加快建立覆盖城乡的社会保障体系,切实解决困难群体住房、就业、就医、子女上学等难题。进一步加强食品药品监管,保障人民群众饮食和用药安全。做好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和安全生产工作。正确处理经济增长与人口、资源、环境的关系,积极发展循环经济,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努力实现可持续发展。